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学期九月份调研测试语文卷及答案解析
2024-09-16 22:38:04 学考宝 作者:佚名
温馨提示:网页内容可能出现格式错乱情况,请当做概览查看,如需使用请直接到文末点击本文标题直接下载word格式完整版(免费、无水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我们谈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时,指涉的不是一个有清楚边界的行政版图,而是那个孕育出中国核心文化的自然地理空间。因为文化系统的范围和行政单位的版图是不同的,后者有明确的边界以表示主权的所属,而前者不可能有显然可见的界限。
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及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整体看来,中国对外以高山峻岭、沙漠、海洋为界,尤其是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山、高原这两大屏障,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然而,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并不只是看向一个方向,而是四方八面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各有创新,也有交流。这一情形,造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面貌: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之上颇见大同。
蒙古地区横跨中国的北方,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而东北地区,有大河和密集的大树林,那里的居民靠渔猎为生。草原牧人与东北森林居民是最早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族群,他们生活习惯的不同之处是森林居民多定居;相同之处是都靠牧、猎为生,都能跨马作战驰骋千里,攻伐其他地区的居民。农牧的分界线,即是长城所经之处。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黄土平原上的居民,背向青天脸向地,艰苦求生,每一份粮食都是靠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土地要经过耕耘成为熟地,双手上的厚茧缝里充满了黄土,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他们吃苦耐劳、安土重迁,心态比较保守,但在南方长江流域的他们的邻居就不一样了。长江经过高山以后,流入丘陵,穿过四川的峡谷,奔向有着湖泊和小河流的大平原。丘陵山林里有足够的粮食,湖泊和河流旁有许多肥沃的土地,所以这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是快乐的,心态是活泼的,他们愿意变动,也不在乎变动。他们的歌唱有如树林里的清风和溪谷里的流水。
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他们对宇宙充满了问题。这两个文化区之间,只有一些不算很高的山,并且有许多通道相通,所以黄土的中国和长江的中国,虽似隔离,却能持续不断地交流、冲突,相互刺激,终于并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地区。
中国核心文化区的东边和东南边,从北到南是一个沿着黄海、东海、南海的沿海地区。该地区水道成网,也多岩岸的港汉。于是自中古【注】以来,城镇密布,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是中国的海道出入口。若与西北的出入口(丝道)相比,东南沿海地区无疑是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联接界面。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发展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玉石文化。玉石文化的痕迹,在太平洋西岸处处可见,甚至可远到白令海峡。玉石和中亚的黄金最终成为中国人最爱好的两种艺术品和有价饰物,这一现象正象征了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在中国的融合。
西南的高山地区,云南有50多种习俗各异的不同族群,高山顶、山腰的海子(高山湖泊)附近和谷地里各居住着一种人。这三种居民因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形态。山顶的居民,用羊和青稞交换谷地出产的草类和小米。各处山腰沿着海子的交通要道上,不断有马帮和盐客来往,将各地的特产和讯息带来带去。中原的居民,也可经过谷地的狭道或河流,将中原的文化和讯息带到此地,再将此地的物产带回中原。
自古以来,西北地区是许多不同民族进进出出的地方,千里驼铃,渡过沙碛,翻过山隘。自从汉代开通西域的丝道,中国经由这个西北的出入口,与中亚、中东及欧洲接触,两千年来从未停止。中国的丝帛西运,西方的宗教东来,佛教、袄教……都从这一条通道传入中国地区,也再传输到东亚其他地区。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利润,然而西方思想的刺激,更为深切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略(完整内容请文末直接下载Word文件)......
参考答案
- B
- C
- C
-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与某一地理环境的关系、某一地区出现某类文化现象的原因等,比历史地理学更综合、更概括、更宏观,不仅回溯过去,也注视现在,更展望未来的学科。
- ①黄河文化区的居民艰苦求生,坚定地固守在家乡,心态保守,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长江文化区的居民生活快乐,心态活泼,愿意变动,出现了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这体现了中国地理文化发展的“地方性特色”。②黄土的中国和长江的中国虽有一些不算很高的山相隔,且有许多通道相通,两个文化区能持续不断地交流、冲突,相互刺激,最终并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地区。这体现了中国地理文化发展“颇见大同”的特点。
- C
- C
- ①以“一棵老树”为题,将老人比作老树,形象生动,突出了老人如同老树一般衰老、迟钝、孤独的状态。②“一棵老树”象征着老人的生命状态,他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如同老树被暴风雨折去枝叶,只剩下枯树干,体现了生命的沧桑和无奈。③以“一棵老树”为题,引发读者对老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衰老的感慨。
- ①老人在山林中几十年如一日地放牛,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生存,生活从未有过变动,体现了他的朴素和坚韧。②小牛淋死,老人失去了牛,如同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服而死,老人也在不久后糊里糊涂地死去,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死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终结。③老人的生死如同自然的轮回,他的生命与山林、与牛紧密相连,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和死亡,体现了“正当的死生”的生死观。
-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 A
- D
- (1)所以创作《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著作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2)这些人都是心中有郁结,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情,想让后来的人了解。
- ①继承父亲的遗志;②颂扬圣德,宣明主上的英明和仁德;③记载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
- B
- 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忧虑。“谁将天下安危事”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希望有人能承担起天下安危的责任。②同时,尾联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无奈和自责。“一把诗书子细论”一句,暗示诗人只能通过读书来思考国家大事,而无法亲自参与到实际的行动中,体现了他的无奈和自责。
③此外,尾联还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提到“南去干戈何日解”,表达了诗人对南方战事何时能结束的关注,希望能早日迎来和平。
-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示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①栉风沐雨②鱼水深情③血肉相连
- 走进革命旧址、学习光辉党史、读懂革命文物,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征途。
- ①“跨越时空对话”与“传史有人”相对,“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与“在革命文物中传承精神、汲取养分”相对,“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与“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相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突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以及要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养分,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主旨。
- C
- ①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职业领域②这取决于人类如何对待它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学期九月份调研测试语文卷及答案解析》即可下载本试卷word格式完整版(免费、无水印)。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通过页面底部邮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