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桐鸣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09-17 16:35:23 学考宝 作者:佚名
温馨提示:网页内容可能出现格式错乱情况,请当做概览查看,如需使用请到文末点击本文标题直接下载word格式完整版(免费、无水印)
注意事项:
-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23]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窝”北京的作家们对救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肴、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 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 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逐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态。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略(篇幅受限,请文末直接下载Word文档查看完整试卷)......
18.【答案】句子①:把“后果”改为“影响”句子③:改为“AI 带给戏剧的是新的创意”(改对一处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中的“后果”多指不好的结果,而后文所说并非不好的结果,所以应改为“影响”。第③句语序有误,主语与后句的内容不协调,故应调整语序。
19.【答案】(示例) 但如果看一百遍我出演的话剧,同样的剧情、演员、台词,每一场都呈现得不一样,这是由于演员每次的表演,有着演员之间的即时交流、演员和观众的即时互动。(因果关系3分,与上文内容形成对比3分,共6分,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补写内容的能力。全文都在谈 AI无法取代戏剧演员的原因,本段省略号前讲的是看电影,要形成对比关系,所拟句子应该讲看戏剧。所拟句子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出与看电影不同,另一部分指出不同的原因,指出不同的原因时,需要联系本段开头所说的内容。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句子本身的因果关系,也形成了与上文的对比关系。
20.【答案】(示例)A独一无二 B过眼云烟(每空1分,共2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若填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
注意:B处语境是“不好的剧目”,故填“昙花一现”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从第一空前面“戏剧是演员个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舞台”“每位演员都”可以看出,此处是在说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故可填“独一无二”。第二空前面有个“如”,后面是“迅速消逝”,则所填成语以“过眼云烟”为佳。
21.【答案】(示例)甲:观众会开怀大笑 乙: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无法做到的(每空2分,共4分,超过字数扣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后文“观众则会哭”,可知甲处应该填写表达“观众会笑”之意的句子。乙处,由前文可知,演员在舞台剧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个性化的演绎和对剧中人物的全方位还原是AI所无法替代的,故可填“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无法做到的”之类的内容。
22.【答案】(示例)戏剧的独特魅力无法被AI取代(2分,超过字数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标题的能力。认真阅读后四个自然段,会发现它们分为三层,从不同角度讲 AI难以取代戏剧的原因。再结合第一段的总说,就可以得出结论:戏剧不可能被AI取代。
23.【写作指导】孔子说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他确实“知其不可”,但他依然“为之”,这体现的是孔子为实现仁政思想而不知疲倦、终生奋斗的精神。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孔子进行赞美,以弘扬其奋斗精神为主旨。不过,“知其不可”就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什么结果,那么,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明智一些,停下无用的脚步,确实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进行批评,指出其不良后果。当然,如果对“知其不可”的“其”进行分类,指出有些事知其不可也要做,有些事知其不可则不做,同样也是可以的。注意题干中的“当今”“我们”,写作时需结合实际来谈。
【参考立意】①只要所做正确,即使明知不可,也当努力为之; ②既然不能实现,就不必浪费时间,而要及时止损;③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将来其却未必不可;④有些事应“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些事则应“知其不可而不为”。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河南青桐鸣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即可下载本试卷word格式完整版(免费、无水印)。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通过页面底部邮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