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燕无凭,尺书难表,甚时回首。”诗句出处:《水龙吟》;是宋朝诗人刘镇2的作品。
三山腊雪才消,夜来谁转回寅斗。试灯帘幕,送寒幡胜,暗香携手。少日欢娱,旧游零落,异乡歌酒。到而今,生怕春来大早,空赢得、两眉皱。春到兰湖少住,肯殷勤、访梅寻柳。相思人远,带围宽减,粉痕消瘦。双燕无凭,尺书难表,甚时回首。想画栏、倚遍东风,闲负却、桃花咒。
《水龙吟》宋朝诗人刘镇2的作品。
【注释】:
双:
①两个;一对;成双的。《三国志·吴书·吴主权》:“权投以双戟。”②偶。与“单”相对。《宋史·礼志十九》:“只日视事,双日不坐。”(只:单。视事:办理公事。坐:指坐堂办公。)③匹敌。《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燕:
(一)①燕子。《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哪里。鸿:雁。鹄:天鹅。志:志向。)②安逸;安闲。《史记·万石君传》:“虽燕居必冠。”(冠:戴帽。表示恭敬。)③接近;亲近。《韩非子·难三》:“士之用不在近远,而俳(pái)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俳优:古代以乐舞作谐戏的艺人。侏儒:杂技艺人。)④轻慢;亵渎。苏轼《题杨次公春兰》:“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灵均:屈原的字。)⑤通“宴”。宴饮。《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式:与。敖:遨游。)(二)yān 周代诸侯国名。战国时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与辽宁南部。《韩非子·初见秦》:“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燕支]1.草名。可作红色染料、颜料。《南史·齐纪下·废帝海陵王》:“武帝时以燕支为宋衣。”代指红色。白居易《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也作“燕脂”。2.山名。在匈奴境内。李白《王昭君》之一:“燕支长寒雪作花。”也泛指北地。李白《代赠远》:“燕支多美女,走马轻风雪。”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凭:
①盛;大。《列子· 汤问》:“帝凭怒。”②烦闷;愤懑。张衡《西京赋》:“虽斯宇之既坦,心犹凭而未摅。”(斯:此。宇:指天地。摅:抒发。)③登临。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④欺凌。《南史·梁武帝纪上》:“戎狄内侵,凭陵关塞。”⑤靠;倚着。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独凭危槛思凄然。”⑥依靠;依仗。陆机《苦寒行》:“猛虎凭林啸。”⑦根据;依据。《隋书·礼仪志一》:“丈尺规矩,皆有准凭。”⑧满。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⑨任凭。元稹《城外回谢子蒙见谕》:“稚女凭人问,病夫空自哀。”⑩请;请求。曹松《己亥岁二首》:“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11)同“冯(píng)”。徒步涉水。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不意兆不由舟楫,凭流而渡。”(兆:人名。楫:船桨。)
尺:
(一)①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古代以六寸或八寸为一尺。《荀子·非相》:“身长七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②尺子,量长度的器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③喻微,少。陆机《长歌行》:“尺波岂徒旋。”(徒:空。)④尺脉(中医诊脉时第三指所按之处)的简称。《难经》:“脉三部:寸、关、尺。”[尺牍]书信。牍,木板。古代书写用狭长的竹简或木板,长约一尺,故书信称尺简或尺牍。如用绢帛,则称尺素。《汉书·陈遵传》:“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jǔ)以为荣。”(书:写字。主:指收信人。去:收藏。)也泛指书写的文字。《后汉书·北海靖王传》:“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驿马:传递公文的马。) (二)chě 我国古代音乐工尺谱的记音符号之一。
书:
①书写;用文字记录。《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隐公七年》:“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②书法。《新唐书·三宗诸子传》:“(李)范好学,工书。”③书法的字体。《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④指文字。《南史·陈伯之传》:“伯之不识书。”⑤书籍。《论语· 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⑥特指古代典籍《尚书》,为五经之一,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⑦书信。《左传· 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⑧公文;文书。《汉书·刑法志》:“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征:征引。书:指刑法。)古乐府《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⑨指帝王的诏书。《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下宽大之书曰……”⑩臣下的奏章。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阙:缺点。)
难:
(一)nán 困难;艰难。与“易”相对。《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nàn ①灾难;祸患。《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厉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难,反抗或叛乱。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天子的宗庙。隳 :毁坏。)苏轼《晁错论》:“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难。”(周武:周武王。)《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③责备;责难。《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难焉?”又诘问;反驳。《论衡·问孔》:“造难孔子,何伤于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小人。)又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 (三)nuó ①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的样子。)②驱逐疫鬼。后来写作“傩”。《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表:
①外衣;衣的表面。《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缊(yùn)袍无表。”(卫:国名。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②外;外面。跟“里”相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③外貌。《南史·王茂传》:“姿表瓌丽,须眉如画。”(瓌:同“瑰”。)④表示;表达。刘知几《史通·惑经》:“或援誓以表心。”(援:援引。)⑤标志;标准。《墨子·备城门》:“城上千步一表。”⑥表彰。韦应物《石鼓歌》:“刻石表功兮炜煌煌。”(炜煌煌:指功业辉煌。)⑦古代奏章的一种。⑧指给皇帝上奏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自表后主。”⑨指上表推荐某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⑩表格。《史记·十二诸侯年表》。(11)中医用药物把患者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叫表。(12)古代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标杆。《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ráng jū)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漏:计时器。贾:人名。)(13)表亲。父亲的姊妹所生的子女,母亲的兄弟姊妹所生的子女,都称表亲。《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姐妹。”
甚:
①表示程度的副词。厉害;过分。《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白行简《李娃传》:“生恚(huì)怒方甚。”(恚:恨。)②超过;胜过。《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③副词。很;非常。《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之罪甚多矣。”
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回:
①旋转;曲折环绕。《左传·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郑东北。”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引申为掉转方向,掉头。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引申为改变。《世说新语·雅量》:“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复原状。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郁离子·九难》:“灵药千名,神农所尝,起死回生,旋阴斡阳。”引申为回复。《梦溪笔谈· 人事二》:“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③不正直;邪僻。《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论衡·变虚》:“若德回乱,民将流亡。”又为偏私,袒护。《国语·晋语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于富也。”④避让;忌讳。《新序·杂事一》:“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后汉书·左雄传》:“(左雄)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⑤量词。晏几道《鹧鸪天》:“几回魂梦与君同。”
首:
①头;脑袋。《楚辞 · 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挟:夹在腋下。秦弓:秦地出产良弓。惩:戒止;警戒。)《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②首领;统帅者。《周易·乾卦》:“见群龙无首,吉。”③开始;首先。《老子》第二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竟:终于。事:起义。)④第一。《汉书·匡衡传》:“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⑤要领。《韩非子·心度》:“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胜:尽。)⑥伏首认罪或揭发。《汉书· 文三王传》:“置辞骄嫚,不首主令。”⑦向;朝着。司马迁《报任安书》:“然陵一呼劳军……北首争死敌。”(死敌:杀敌。)⑧量词。用于诗、文、歌曲等。《宋书·谢庄传》:“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