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分食品——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上册
2023-10-29 17:41:26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醒: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 分食品——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究并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能够准确地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整除”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有余数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够主动地运用有余数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试一试,从而认识余数的意义和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让学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看过或用过有余数的除法,但那种生活经验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准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更加深刻。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的意义和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准备题:6÷3= 7÷3= 8÷3= 9÷3=
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二、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余数的意义。
(1)学生用学具代替食品进行分一分活动,每组6个食品,分给3个人,看看每人得到几个食品?有没有剩余的食品?并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2)汇报分食品的情况,并板书算式:6÷3=2(个)
(3)讨论:每人得到2个食品后,为什么还有剩余的食品?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意义。
观察比较,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余数的意义。
(3)出示课本第80页的例题5的图,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这个题目,并写出完整的算式。然后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观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是一定要比除数小的。如果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分享的总人数,那么余数就是每个人没有分到的数量。
试做例题6、7、8题,并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余数的概念及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应用意识。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订正答案。强调竖式的写法及各部分的意义。然后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进一步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师出示一组除法算式:( )÷( )=( )……( )让学生判断出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为什么?然后请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正确的算式是:30÷4=7(个)……2(个),错误的算式是:30÷4=7……2(个),因为30÷4的结果应该是7个4相加再加余下的2个,而错误的算式中只写了7个4相加,没有加上余下的2个。)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是一定要比除数小的;如果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分享的总人数,那么余数就是每个人没有分到的数量;如果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分享的总人数减一,那么余数就是一个人分享的数量。
分组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本第81页的例题9)教师在每个小组的黑板上出示不同的问题及相应的条件(共8个问题),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解决这些问题(可口头解答或板书算式),其他学生当裁判员给予评价。教师重点强调第6个问题“老师买了多少支彩笔?”的解题思路——根据已有的条件一步步地进行推算。并使学生明确:“把总数减去已经分掉的数量就是老师现在手中的数量”。这个思路还可以应用到解决其他的问题中去。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