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3-11-03 12:31:13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等名言警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基础知识梳理
1、识作者
1.六一居士。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
2.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世之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知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4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最终被乘危作乱的伶人郭从谦用乱箭射死。100多年后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慨,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兴亡的关键不在“天命”,而在于“人事”。“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本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3、晓常识
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朝时称为“明堂”,秦汉开始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梨园和教坊
梨园是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三足鼎立。后世遂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教坊是中国古代的舞乐机构。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三、【文本研读】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翻译划线句子。
第一自然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虽然 )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的原因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第二自然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箭 )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扶持建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与(给 )尔( 你 )三矢,尔其( 副词,表祁使语气,意为“一定”“要” )无( 通“勿”,不要 )忘乃(你,你的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一般属官 )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头 )告庙(祭告祖庙 ),请(表恭敬 )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走在队伍前面),及凯旋而纳(收纳 )之。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很恭敬地领取(他父亲留下的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第三自然段
方其系(缚)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一个人)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至于(“以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根据,这里是推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乐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第四自然段
故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 没有谁 )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 围困 )之,而身死国灭,为(表被动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事物 ),岂独伶人也哉?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一、导入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我们继续要学的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那么欧阳修会借此向我们阐明哪些道理呢?
二、文本研读
1、梳理行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立论,提出盛衰由人事的观点,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通过庄宗盛衰的鲜明对比,揭示成败之迹,由于“人事”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部分(第四段):总结全文,概括由盛而衰之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2、本文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证明论点的?用了哪些方法?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得天下失天下
引用论证:“满招损,谦得益。”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课内补充:按时间顺序概括出在李存勖身上发生的大事。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三、小结
伶官传序
总起:提出论题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正面叙说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反面叙说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总结:得出教训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启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