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01-20 18:25:29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8道题满分:70分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注意事项考生答题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这是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歌颂。“你”指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A.北京原始居民 B.良渚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中 D.山顶洞原始居民
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4.古时候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种民主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5.《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事迹最能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自强不息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6.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7.“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该物品是( )
A.利簋 B.司母戊鼎 C.青铜爵 D.四羊方尊
8.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使其周边民族不断融入。这说明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社会变化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商业发展
9.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10.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书》称此为“凿空”之举。此举
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B.建立了对新疆有效的管辖
C.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实现了同西域的联系往来
11.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2.《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 B.实现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13.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与内地的联系。夷洲是指今天的( )
A.西藏 B.蒙古
C.台湾 D.新疆
14.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这种现象
A.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B.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C.为江南开发提供劳动力 D.造成南方人口大量外迁
15.“一日龙门游,一部魏唐史……洛阳欢迎你!”去龙门主要可以参观到( )
A.兵马俑 B.青铜艺术 C.壁画艺术 D.石窟艺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3道小题,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4,共40分)
16.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诗歌述农业】
材料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的远古农耕居民。
【工具推农业】
材料二 如下图
(2)材料二图一中的“铁制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有何历史作用?图二反映了曹魏在农业上采取了什么举措?
【发展源农业】
材料三 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为本,吏关桑,减赋税,三十一。徳化民,倡勤俭”。
(3)根据材料三中的统治措施分析,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著作纳农业】
材料四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4)材料四中的这一著作的作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
17.毛泽东有词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汉武帝均为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李白诗中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秦朝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指出,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图二、图三反映出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货币,还拥有兵权。
(3)材料三反映了汉初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威胁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为解决财政问题,他在经济方面有何举措?
(4)“秦皇汉武”被人相提并论,你认为他们共同的伟大政治功绩是什么?
18.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下面是他们设置的学习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建筑工程
材料一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1)“此渠”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主持修建的?你如何评价“此渠”?
【栏目二】伟大的发明创造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栏目三】灿烂的医学与科学
(3)请列举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两位即可)。
(4)如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要向祖冲之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栏目四】辉煌的思想
材料二
(5)诸子百家的言论体现先贤智慧。材料二所示典籍属于哪两大学派的经典作品?分别指出这两大学派创始人的治国主张。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6)综上所述,可任选两项栏目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文化自信?
试卷第2页,共5页
1.A
【详解】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干栏式房屋”,“水稻”,“猪纹陶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使用猪纹陶钵,C项正确;原始社会的北京人是北京猿人、山顶洞原始居民是山顶洞猿人,都是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类,与题干内容体现的原始农耕的代表不符,排除AD项;良渚原始居民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代表,稻田中掩映着古村居,与题干图片“干栏式房屋”,“水稻”,“猪纹陶钵”相比更为先进,排除B项。故选C项。
3.A
【详解】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A项正确;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晚期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A符合题意;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D。故选A。
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而牺牲小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就是无私奉献精神,B项正确;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体现自强不息精神,排除A项;爱国主义精神是指一种以爱国为核心的全民团结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体现为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尊重领袖,维护国家利益而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主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排除C项;民族主义是一种主张民族为人的最高政治身份,主张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主义,“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体现民族主义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四羊方尊是精品。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D项正确;利簋因其腹内铭文而闻名,记载了“牧野之战”的历史信息,利簋不是最重青铜器,排除A项;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排除B项;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与周边民族的碰撞”“使其周边民族不断融入”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B项正确;诸侯争霸会在客观上促进社会的变化,但题干信息体现的是民族融合,排除A项;题干信息强调春秋争霸过程中促进民族的融合,排除C项;春秋争霸过程中各国间的商贸往来会促进商业发展,但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故答案选C。
10.D
【详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实现了同西域的联系往来,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没有建立了对新疆有效的管辖,题干体现的是联系往来,而不是管辖,排除B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没有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题干体现的是联系往来,而不是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A项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成就,B项排除;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局面,C项排除;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的皇帝康熙和乾隆的成就,D项排除;故选A。
12.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208年”“赤壁”,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项正确;208年,属于3世纪,排除A项;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与内地的联系。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故正确答案为C。ABD三地都在我国内陆地区,与题干中“率领万人船队到达”不符,故选C。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符合题意;东晋没有统一全国,A排除;北民南迁没有激化南北方的矛盾,B排除;北民南迁没有造成南方人口大量外迁,D排除。故选择C。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种,随佛教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当时,北方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去“龙门”可以主要参观到石窟艺术。D项正确;秦朝的兵马俑在陕西西安,排除A项;青铜艺术主要是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壁画艺术主要指敦煌莫高窟,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2)时期:春秋后期;作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举措:在农业上大力兴修水利。
(3)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4)作者:贾思勰;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详解】(1)居民:根据材料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可知种植“粟”这种农作物的远古农耕居民是半坡原始居民。
(2)时期与作用:根据材料二图一“铁制农具和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后期;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举措:根据图二“翻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这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因此材料反映了曹魏在农业上采取的举措在农业上大力兴修水利。
(3)治世局面:根据材料三“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为本,吏关桑,减赋税,三十一。徳化民,倡勤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4)作者与地位:根据材料四“《齐民要术·种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可知这一著作的作者是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7.(1)事件:灭六国,统一全国。
(2)地方措施:郡县制。
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影响: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经济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功绩:建立和巩固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可得出该事件是秦王嬴政先后攻灭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
(2)地方措施:根据材料二图一中“地方政府,郡守和县(令或长)”和所学知识可得出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措施:根据材料二图二图三涉及文字、货币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的措施,在全国统一推行圆形方孔钱,
措施影响:材料二主要体现了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秦朝统治,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政治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措施: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西汉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4)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体现了“秦皇汉武”建立和巩固了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他们都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8.(1)人物:李冰。评价:代表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和对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人物:蔡伦。
(3)医学家:张仲景、华佗。
(4)品质: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治学严谨,从不盲从,坚持不懈。
(5)学派:《老子》:道家学派;《论语》:儒家学派。主张: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为政以德。
(6)做法: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详解】(1)人物与评价:根据材料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可知“此渠”是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代表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和对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得到广泛使用。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可知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蔡伦。
(3)医学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并运用其进行了各种手术;还创立了 “五禽戏”。可知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
(4)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治学严谨,从不盲从,坚持不懈的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学派:根据材料二“图一 帛书《老子》”“图二《论语》 书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因此所示典籍《老子》属于道家学派的经典作品;所示典籍《论语》属于儒家学派的经典作品。
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治国主张是无为而治;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为政以德。
(6)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