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 1 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024-02-24 18:33:11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课时教学设计
题目 地球的自转 第 1 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和地球仪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因此我采用阅读法,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晨昏线的含义,知道昼夜更替和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了解形成原因。
重点 地球自转的规律
难点 解释时差现象
四、教学方法分析 提问导学法、 归纳总结法 、动图导析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与任务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解决 设计意图或 评价目标
环节一 教师采用妙语导入和问题导入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所学内容。诗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问题把学生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使学生思而不解,在探索的心理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抓住重点词语。使学生的回答更完整、更准确。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重点突出,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播放课件)
环节二 教师采用阅读法、提问导学法。 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环节三 先播放课件:直观形象的幻灯片,唤起其注意,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动手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环节四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五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六 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假如说地球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 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播放课件 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然后提出问题:(播放课件) 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环节七 教师通过演示地球仪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时差产生的原因,进而讲解时差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使学生推导出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说明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愉快的享受学习。
六、目标检测 与作业设计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完成同步训练这节课的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21地球的自转 自转定义: 绕地轴 方向 :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天 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 1.昼夜更替 2.时间差
八、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现反思如下: 比较好的是:1.教生活中的地理。2.课堂评价较为多元化。3.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 不足的是:1.上课缺乏热情。2.课堂过渡比较生硬。3.课堂教学总体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