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词牌《踏莎行》(含解析)
2023-11-06 13:29:04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踏莎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②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③不整。残红立褪慷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②篆香:犹盘香。香屑或香灰。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③鬓蝉:即蝉鬓,中国古代各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导、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2.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C.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友人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4.金圣叹先生评价此词“构思极妙”,请结合本词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
刘一止
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②。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②从:听任。教:使。却:助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6.有人评价,作金陵怀古词者,几乎没有不嗟叹南朝兴亡的,而本词独能超然其外。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①
辛弃疾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②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③,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④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注】①这首词是淳熙九年,辛弃疾刚隐居到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的。②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问“学稼”,被孔子斥责为“小人”。③桓司马,即桓魅,宋国司马。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宋国,桓魅带领人马把孔子赶出宋国。④长沮桀溺,春秋时楚国叶地两名避世隐者,孔子曾经让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是说,自己现在既然不受朝廷重用,那么不妨遵循圣贤的做法,归隐田园,权且做一回“小人”,效法樊须,学种庄稼。
B.上片后两句的意思是,简陋的房舍,只可遮风避雨。“日之夕矣牛羊下”出自《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两句词写出了归隐后的无奈。
C.下片前三句写的是孔子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从事政治活动,四处奔波,到处碰壁的窘境。之所以用孔子的经历,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内容。
D.下片后两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意思是与其像孔子那样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不如像长沮、桀溺那样隐居起来、自食其力来得逍遥自在。
8.怎样理解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对孔子的嘲讽?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①作
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不用深怀古”,实则是发思古幽情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不用深怀古”,实际上已在怀古。
B.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
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包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10.本词情感内蕴丰富,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幸自:本自,本来是。为谁:为什么。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词的上片描绘寒夜独居孤馆的凄迷萧瑟、冷落孤寂的情景,景中见情。
B.“桃源望断无寻处”实写作者因找不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心情痛苦。
C.过片二句用典故,说作者在郴州旅舍,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D.词以景开始,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简练,风格婉转含蓄,凄楚感人。
12.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把自己的情感移到景物上去,创造出“有我之境”,请举出诗歌中的两处做简要分析。
答案
1.D2.①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
②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
③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
④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内容的综合能力。
D.“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说法错误。词中没有心理描写。“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这些是环境、气氛;“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是外貌、动作、情态。但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境、意象描写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词的前两句“院落深沉,池塘寂静”,通过描写“深沉”“寂静”的典型环境,营造出寂静、萧瑟的氛围,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压抑感,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寂寞。
“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则是描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这是主人公百无聊赖的表现。她夜不能寐,靠弹琴、焚香来消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出她内心的凄凉。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则是对主人公外貌和情态的描写。主人公因为内心的苦闷而无心整理妆容,也无心去注意自己的外貌。所以呈现出衣服容貌不整、情态慵懒的表象。一位少妇居然无心关心自己的外貌,可见其内心痛苦,相思成疾。
“杜鹃啼月一声声”一句则是用杜鹃啼月的典型意象来表达思妇的情绪。杜鹃啼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通过运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出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3.C4.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合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
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错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艺术的能力。
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这是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而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阕写陌上游子,下阕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是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5.D6.①上片词人自许少年新诗,明言不为伤春,舍弃了金陵怀古词悲时伤春等主题,表现了词人宽广博大的胸怀,体现出词人的意气风发;②下片词人虽遥怀六代繁华,但又笔锋一转,写自己与友人携酒欣赏月色,皓月凌空,辽阔天宇,更添超然之气。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错误,词的开头“二水中分,三山半落”与结尾“月明满地天无幕”的景物描写都是从大处着眼,并没有对细节的刻画。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词作上片先化用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以“一水中分,三山半落”的宏大视角写金陵白鹭洲使秦淮河分流、三山远在天外的壮阔景象,再以“风云气象通寥廓”展现旷远辽阔的意境,衬托出词人宽广的胸怀;然后以“少年”两句明确表明自己如今正值年少,意气风发,因此不写清愁伤春之作,彰显了与以往金陵怀古词不同的少年意气。
下片先以“六代豪华,一时燕乐”写出了金陵往昔的繁感,接着以“从教雨打风吹却”写过去的繁华已随历史的风雨消逝,尽显百般滋味;词的最后词人却笔锋一转,与友人倚栏杆对饮,眼前皓月盈辉洒满地面。夜空高旷没有遮挡,尽显超然旷达之气。
7.B8.①表面上看,这首词表达了对孔子的嘲讽,实际上,那执着于自己的政治信念,一生为之奔走呼号而其道不行的孔子,是词人归耕前之自我形象的写照。嘲讽孔子,正是自嘲。
②这种嘲讽蕴含着对于世路艰难的沉重叹慨,对于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比惆怅与愤恨。
③词中嘲讽孔子,正突出了孔子的伟大形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这两句词写出了归隐后的无奈”理解错误,“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以日暮羊牛之归反衬征夫之未归,词人却借此来表现田园生活情调。要而言之,上片主要讲自己归隐躬耕不仅合乎圣贤之道,而且恬静可喜。所以应是写出了归隐后的恬静。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行藏用舍”,是对《论语 述而》载孔子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云云的概括。即是说,倘若受到统治者的信用,就出仕;倘若为统治者所舍弃,就隐居。“小人请学樊须稼”,亦用《论语》。该书《子路》篇载孔门弟子樊须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种菜),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菜农)。”樊须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以上三句实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自己现在既不为朝廷所用,那么不妨遵循圣人之道,退居田园,权且做他一回“小人”,效法樊须,学稼学圃。下片用反对“学稼”的孔夫子,来进一步说明耕稼之乐。“去卫灵公”一句,又用《论语》。据《卫灵公》篇载,灵公问阵(军队列阵之法)于孔子,孔子答曰:“俎豆(礼仪)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离卫而去。“遭桓司马”,见《孟子 万章上》。孔子不悦于鲁、卫,过宋时“遭宋桓司马将要(拦截)而杀之”,不得不改换服装,悄悄出境。“东西南北之人也”一句,为《礼记 檀弓上》所载孔子语,盖谓己周游列国,干谒诸侯,行踪不定。这里故意用孔子一意从政但却四处碰壁的故事,以引出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亦全用《论语》。上句出自《微子》篇,长沮、桀溺两人各持一耜,并肩而耕,孔子路过其傍,命弟子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何在。桀溺对子路说:天下已乱,无人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远离坏人的人,指孔子),不如跟从“避世之士”(远离社会的人,指自己和长沮)。下句则出自《宪问》篇,是微生亩对孔子说的话。这两句意思很明显,即孔子那样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不如像长沮、桀溺那样隐居来得逍遥自在,从而进一步突出词人自己陶陶然、欣欣然的归耕之乐。
综上分析可知,这首词从表面上看,充满了对大圣人孔子的讽刺和挖苦,是对孔圣人的“大不敬”。而实际上,那执着于自己的政治信念、一生为之奔走呼号而其道不行的孔子,实是词人归耕前之自我形象的写照。讪笑孔子,正所以自嘲也。其中蕴含着对于世路艰难的沉重叹慨,对于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比惆怅与愤恨。所以词中讽刺孔子,正突出了孔子的伟大形象。
9.C10.①岁月流逝、人生迟暮的无奈。
②漂泊流离、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虽豪兴满怀,但理想终归于破灭的矛盾与失落。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错误。本词“炊烟三两人家住”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依依墟里烟”勾勒出田园生活平静安详的意境。两者意境不同。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上阕抒写词人登临牛山的感慨。“日月跳丸,光阴脱兔”两个极为形象的比喻写出岁月匆匆的步履。词人登临此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
下阕抒写词人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老矣征衫”句妙语双关:从字面来看,词人是描写为岁月风霜所飘洒的“征衫”已残旧破损,实则是写常年流离漂泊的词人自己已至垂暮之年。“飘然客路”,点明词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悲凉,寥寥四字给人留下宽阔想象的余地,使人想见词人萍踪浪迹的漂泊生涯。而“炊烟三两人家”则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更点染出“飘然客路”的孤寂凄凉。
最后二句“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词的绝妙警向,词人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黄花秋菊是词人期望和理想的象征,黄花的无可寻觅乃是理想失落的写照,没落的时代调尽了词人心中的黄花,虽豪兴满怀亦只能喟然长叹了。
11.B12.首二句,情景交融,其中“失”字和“迷”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令人伤心的景物,把自己的悲苦融入景中,“可堪”二字也有强烈的凄厉之感。
最后两句隐含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对自己被贬的不满。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实写”错,应是虚写。“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在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使“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句意: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作者开篇描写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用“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写出作者心中无限凄迷的情绪,对前路不可知的怅惘。再以一“断”字,进一步强调词人失望痛苦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有我之境”。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句意: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作者写在春寒料峭时节,自己独处客馆,想到心事,不禁心头紧锁,作者用一个“闭”字,既是写料峭春寒中的馆门]紧闭,也是表达自己的心扉难开。再加上杜鹃的声声啼鸣,勾起旅人无限的愁思;在斜阳沉沉之时,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景物,融悲伤的心境与景物于一境,把悲伤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出“有我之境”
(3)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意: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生活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最后两句隐含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对自己被贬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