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3-12-22 18:33:38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Y)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闭卷考试,请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使用答题卡时,认真阅读答题卡须知,并按要求去做。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如图所示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B.会挖掘木结构水井
C.居住在黄河流域,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D.墓葬随葬品差异较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2.2009年12月31日,河南省文物局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但时至今日,关于曹操高陵的真伪却争论不断。下列事件与曹操无关的是( )
A.大败袁绍 B.统一北方 C.大战赤壁 D.建立魏国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西晋统一后
4.从以下两幅历史地图中你能判断出的历史朝代分别是( )
A.夏、商 B.商、西周 C.西周、东周 D.春秋、战国
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6.小华同学准备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报,参加学校的比赛。以下素材不能成为其手抄报小标题的是( )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农业发展 B.周王室衰微,对诸侯控制减弱
C.商品经济活跃,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D.诸侯争霸,阻碍民族交融
7.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观”。以下体现孔子提倡“虚心求教”的学习观的语句是( )
A.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秦朝的残暴统治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爆发的时间位于下面时间轴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物产中,有些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它们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0.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
A.盘庚迁都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司马睿迁都
11.西汉建立后,延续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下两幅图片反映出秦汉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共同措施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重视发展教育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12.我国古代人民经常用修建祠堂的方式纪念为国家或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下图祠堂所祭奠人物的贡献有( )
A.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B.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C.提出“治未病”理论 D.制定二十四节气
13.诗歌也能向我们讲述历史的沧桑和社会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4.自东吴起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下列属于促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有( )
①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 ②南方生产工具一直很先进
③当时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比较适合农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图人物的主要成就是( )
A.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7位数字
B.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D.发明了麻沸散
16.以下战役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7.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秦汉时期的是( )
A.顾恺之 B.曹操 C.蔡伦 D.张仲景
18.下列哪个人物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
A.李冰 B.韩飞 C.盘庚 D.诸葛亮
19.《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是( )
A.战争必须占据天时地利,才可以取胜 B.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C.统治者应当重视农业生产,顺应民意 D.农业生产要注重水利设施的营建
20.下图漫画反映了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
A.西周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早期 D.东汉中后期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共出土40多个个体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
——摘编自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贾湖骨笛,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笛身长23.6厘米,颈最宽处1.1厘米,器物整体呈端色,因石化而通体光滑晶莹。笛身有七孔,可以演奏出近似七音节的乐曲。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河南博物院官网
材料三 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
——《史记·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
(2)材料二中描述的文物有何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三概括商朝灭亡的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哪些?(2分)
22.(6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魏、吴两国,其中蜀国的国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3分)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居面的战役发生在________处。(1分)(填A或B)
(3)图中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这一地区和大陆往来的最早记录是什么?(2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新疆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________的设立,使中原通往新疆地区和欧亚各国的道路有了制度保障。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以绿洲、草原和海上干线为主的网状交通系统逐渐形成,并在唐代达到鼎盛。
——摘编自《简明新疆地方史》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同有关国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一批重大项目进展平稳,尤其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成效明显,“一带一路”朋友围越来越大。
——摘自商务部《我国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
(1)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材料一“________”处内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3分)。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再列举中国古代史同类事件一例。(2分)
(3)根据材料三及上述探究,你对中国对外交往历程有哪些认识?(1分)
24.(6分)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雄图载诗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材料二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1)材料一所述的万里长城东西起止点各是什么?(2分)
(2)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统一实行的文字是什么?(1分)
(3)为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又采取了什么重大的外交行动?这一行动也推动了哪一条东西方要道的逐渐形成?(2分)
(4)为巩固大一统居面,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什么措施?(1分)
25.(6分)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特点什么?(1分)
(2)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其中孝文帝改革起了重大作用。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3)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20分)
1—5 CDCBD;6—10 CDABD;11—15 CDCAC;16—20 ACABD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
(1)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依据头盖骨可以了解北京人的面部特征;了解北京人的狩猎情况;了解北京人使用石器特征(任意2点即可得2分)。
(2)为研究原始农耕时期的乐器提供了实物史料(1分);商纣王骄奢淫逸,统治腐朽(1分)。
(3)参观博物馆;阅读文献史料;关注文物(任意2点即可得2分)。
22.6分
(1)如图;成都(1分)。
(2)B(1分)。
(3)台湾(1分);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1分)。
23.6分
(1)西域都护(1分);影响:密切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分)。
(2)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1分);佛教传入中国、班超出使西域等(1分)。
(3)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言之合理即可得1分)
24.6分
(1)辽东、临洮(2分)。
(2)小篆(1分)
(3)派张骞出使西域(1分);丝绸之路(1分)。
(4)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的权力(1分)。
25.6分
(1)政权分立(1分)。
(2)迁都洛阳(1分);推行汉化措施(1分)。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稳定;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