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3-10-29 17:36:39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醒: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B.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C.作者由日出日落,联想到岁月、人生,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过往时光巧妙过渡到前年在美国接孙子放学时欣赏黄昏风景的事。
D.本文以“黄昏时分”为题,既让读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又引发读者遐想——黄昏时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9.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6分)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
我寻我家
蔡 楠
我开始寻找我家。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人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三十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外带一六岁男孩。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街××巷×号,有线索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部主任,部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批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一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谢过台长,留下手机号码,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手机响了,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幢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下。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拐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街××巷×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抹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持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替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得一点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一九九〇年五月一日结的婚对不对?你后背靠近臀部的地方有一颗黑痣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今年六周岁了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雷对不对?”
“对呀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像在哪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雷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爸吗?”
“不是”,钟小雷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雷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一阵凉彻骨髓的悲哀袭来,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02年第22期)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电视台长批示登播寻找家庭广告一律免费,是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像“我”一样丢失了家庭的人,这表明“丢失家庭”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B.小说中“我”曾是一个爱家顾家的男人,这从“我”记得结婚的日子,记得房子是自己亲自操持着盖的,记得沙发是自己托关系买的等细节描写中可以得到证实。
C.我明明记得详细家庭住址,电视台根据线索找到了我家,我用身上的钥匙打开了自家大门,小说结尾却说这里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D.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8.小说结尾写到“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我”最终在杨花柳絮漫天飘舞中迷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文中那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的中年男人究竟是谁?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6分)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 命 的 灯
师陀
这一天我收到一封信,阿真姐的信。一阵悲喜,我不忍说是伤痛,我坐下来;我应该首先告诉你我的手指,我的手指不知怎的动弹起来了。
我读着你的信,写在新闻纸上的,横过了好几省,几乎在路上走了两个月的阿真姐的信。这是一个好的消息吗,或者是比我所能想到的更坏?许多天以来,这年头儿总使我们等候“无恙”。在深夜,我特别清楚地想起我们的亲旧:大舅爷的轧花机还轧轧地响吗?忙三叔还在担着他的杂货挑子吗?桂姐也还有工夫在婴儿的风帽上绣花吗?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乡邻。并不是我们不关心那些不熟识的,生命总是可爱的,而是我们不曾和他们相处过,我们想象不出他们的面貌。仅仅在报上,在想象中,我们知道有人在厮杀中死,有人在颠连困苦中死,犹如秋夜的流星不见了。
这时候我也想起你,阿真姐。你是生长在乡下的,一个地主的家庭里。现在我还能想见那新起的院落。这地方原来是一个小园,再加上一座树林;有一天人们将树林伐了,建筑了两座屋子,在瓦屋里住着这人家的主人,在另一面,在临近大路的草屋里喂着牲口。
“一个地主的宅第是这样的吗 ”
当你看见这篇文字的时候,你也许会这样问。
“是的,当初就是这样的。”
你就在这单调的、和平的、静寂的、毫无生气的空气中生长着。
不知道为了什么,这里我特别想起你们家里的两棵树;当秋天来时,那瓦屋门前的枣树能打下来五斗枣,在另一个角上,当夜晚起风的时候,那榆树也能够唿唿响了吗 你就是像那些小树一样生长着的,虽然你并不像那些小树,因为它们比较喜欢吵闹,你则偏于沉默。
你很早就有了这种倾向。
“这个怪癖的孩子!”他们说。
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已经有了自尊心。 当你玩耍的时候,当你用毽子或是线球和村姑们竞技,一个村童向你们捣乱,于是你一句话也不说地站起来,鼓起了小小的嘴唇,接着你轻蔑地瞪了他们一眼,傲慢地不声不响地走了。
你——阿真姐,你在单调,和平,辽阔,静寂的平原上,采撷着那些生在田里的野花,当潦天来时,你又脱去了鞋,用脚戏弄着水,就这样你长大起来了。你不像你的父母,也不像你的兄弟,你比他们公平,你的少女心比他们仁慈。
我想举一个例子。在夏天,一个小贩用大而干燥的声音喊:
“西瓜呵,大西瓜呵!”
你的父亲跑出去了。但这一回他买来的是杏;你拿了你的一份走进自己的闺房,小心地把它们放到抽屉里。到了上午,你的弟弟和妹妹从外面跑回来了。
“小五,小六。”
你这样像一个大姐的招呼了他们。于是你打开抽屉,里面有两本书,一只小盒,里面放着绒线。一股香气飞出来了。一颗,两颗,你数着红的,往每一个向你伸出来的小小的掌心里放了一颗,接着又是一颗。
渐渐的你长大起来了,沉静的,温柔的。你有大大的黑眼睛,你有花一样的两颊。
“更美丽了。”他们说。
日本人的铁骑于是惊醒了这广大,单调,和平,静寂的平原,阿真姐,你离开了家乡,从此你就和你的亲属失散了。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愤怒,实在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从不曾想到一个少女愤怒起来时是怎样情形。不久你就加入了一个伤兵医院;我不明白你加入的理由:是要为这个争取自由的国家尽一点力,或是你看见了成千成万的受伤者无人看护? 你穿上缀着红十字的白衣,戴上缀着同样的红十字的白帽……我能够想象出吗,生着大而黑的眼睛,小小的嘴唇,花样的两颊,一个温柔、无言、美丽的少女,在薄暗的屋子里,在弥漫着酸素和脓血气息的屋子里,为这些受伤者换绷带,又简短地用极低的声音说着话。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些人,那些经过长途困顿,因为偶然的感兴而要下去跑跑路的,打着红面颊的贵小姐或少奶奶。我感到一阵悲哀,一阵说不出的悲哀。你自然从来没有想这样远过。你横过一省一省的土地,你从没有一次走过三十里路的脚磨破了。 阿真姐:现在我看着你的信。
“我没有固定地址,这信你也不必回答,你也许根本就收不到。”
你说的是这样决绝,这样痛苦。我惘然望着这些字,这些潦草的,你是坐到路旁的石上写的吗? 或是在一座破庙里,在一张没有油漆过的饭桌上写的呢?
这些困苦——虽是无人眷顾,虽是处在四顾都是陌生者中间——也没有消磨一个孤零零的少女的向着生的愿望,其实即使是敌人的炮火也不会吓住你的;但是那些粗暴的受伤者,或者是一个在医院里混饭吃的流氓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伤害了阿真姐的自尊心了。你因此说了你不应该说的话。
“我后悔,要是我可以后悔,我觉得不生成人要比较好些。”
你又说:
“生命假如是灯,在深夜里,在荒野上,它正在闪动……”
我似乎曾经说过,也许我将在另一个机会说,每一个少女——也可以说是每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是一个圆满。我说“应该”,是已经指出我们得不到,我们不能维持一个永久的,甚至较长久的圆满,因此我们才更加觉得生命的可爱。同样的理由,阿真姐,岂不正是因为世界上有着缺陷,岂不正是因为有悲苦也有欢乐,或者是——有悲苦也应该有欢乐,我们才要活下去吗
现在我们且来更正,我们应该说:生命对于我们的朋友是一盏灯。
1939年1月19日
(有删减)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画波浪线处都用了“单调,和平,静寂”等词语,意在强调在当时的平原
大地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觉醒,以此唤起人们的抗争。
B. “我应该首先告诉你我的手指,我的手指不知怎的动弹起来了”这一细节描写,
刻画出了“我”收到阿真姐的信后内心的复杂感受。
C. 文章用“你”来称呼阿真姐,仿佛在面对面交谈一样,既增强了两个人之间的
亲近感,又有强烈的呼告作用,使文章情感浓烈,具有感染力。
D. 打着红面颊的贵小姐或少奶奶因为偶然的感兴而要下去跑跑路,与阿真姐一次
走过三十里路把脚磨破了形成对比,突出了阿真姐的坚韧品格。
8. 文中画横线处引用了阿真姐来信中的三句话,请分析这三句话的含意。(6分)
9. 文章以大量的篇幅写过去的回忆,这有何用意 (6分)
四川省成都市经开区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南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浑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为主体的。这原因很简单:“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艺术,重个性,讲真情,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笔情墨趣”。朱自清总说他写的东西多是“无愁之愁”,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我以为这是“知己”之论。仔细琢磨他的作品,的确能感到潜流在文字底蕴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时不我待”的感怀,《背影》中有国哀、家破的喟叹,《荷塘月色》中有伤时念旧的不安情绪,《南京》有“沧桑”之叹,《择偶记》有“命运”之感……他的这种感伤、哀愁,既来自家境,更来自时代。
(节选自刘锡庆《略说朱自清和他的散文》)(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他所处时代的南京就是一座古董铺子,到处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陈迹,观赏的时候可去想象陈迹当时的情形。
B.第四段两次运用类比的艺术手法写玄武湖,包括以多年前的玄武湖衬托现在的玄武湖,用西湖衬托玄武湖,都突出了玄武湖的壮阔与空灵感。
C.刘锡庆认为散文要注重“笔情墨趣”,《南京》就有所表现,镌刻在胜棋楼下的朱自清给莫愁小像题的“仙乎仙乎”看似通俗,实则有艺术趣味。
D.文章语言素朴、清隽、灵活,作者表面说自己写的是旅行人的印象,实则善于抓住南京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致,用细致的笔法呈现它们的独特历史文化意蕴。
8、朱自清写景散文注重在语言上下功夫,请结合《荷塘月色》所学,从“用词、修辞、句式”三方面分析“鸡鸣寺”写景片段的语言特色。
9、文本二说“《南京》有“沧桑之叹”,请结合文本一从“建筑遗痕、自然景观、历代形胜、生活方式”四方面中任选三方面谈谈你的体会。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
文本一:
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
韩小蕙
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
东单距天安门仅一箭之遥,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多为有钱有身份的人,房舍地貌因而得以俨然些。紫禁城那一大片黄瓦红墙的外围,便是四合院群落。这些四合院,一般都是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红漆木门,门外蹲着两只石狮。
然而我住的那座院子,却是一个迥然的例外。
这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内没有飞梁画栋的楼阁亭台,更看不见假山影壁的东方风光,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
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比如协和医院第一任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李宗恩,就住在第41号楼,他本人是中国著名热带病学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还有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住在第28号楼,一直住了半个世纪直到她去世。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洋大夫们撤走之后,李、林二位仍住在他们的小楼里。其他空出来的小洋楼,被当时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医学专家们入住了。我能住进这样一座大院,托福于我父亲。那时我父亲是一个军官,他所在的部队是北平解放后接管协和医院的部队。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于教授们的洋楼秋毫无犯,只在大院后边的运动场上辟出一片地,盖了一座四层的宿舍楼和三排平房。1957年这批军队干部脱下军装,留在了这里。
其实小洋楼对父亲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前夕,父亲就曾受地下党的指派,以进步学生身份进入一座座小楼内,做教授们的争取工作。父亲从未说起过那段辉煌的历史,他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他的迁居大院的部队战友们也都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虽然他们中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都用严明的纪律约束着自己和家属,遵从着这座学者大院的文明传统。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
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当我们一连企盼数日,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天啰!”
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一年鲜花不断了:大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甬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白丁香紫丁香。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而大院里的人,不论是教授还是干部们,一个赛着一个地“贪婪”,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清晨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傍晚牵了孩子来散步的中青年夫妇,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
如今想起这一切,真是止不住的女儿情呀!只是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只有这悠远的旧梦,依然属于我……
(节选自《协和大院·代序》)
文本二:
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
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髻,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时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着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老头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天气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欢带着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这些花卉,亲自松土、剪枝、浇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帮着接水带、除杂草、收拾垃圾。这时,林奶奶就会用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挨个儿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得了什么奖状没有?鼓励孩子们要努力争上进。
节选自韩小蕙《协和大院·三位大医女神》,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协和大院里生活的时光是属于“我”的独特生命记忆,作者对这里的文明传统充满眷恋。
B.“迥然的例外”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协和大院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等随之娓娓道来。
C.文中画线句抒发了孩童对成长的热切渴望,那是由自然蓬勃的生机所触动的生命憧憬。
D.两文描写林巧稚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她慈悲广济的医德与关爱万物、嫉恶如仇的性情。
8.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
9.文本一发表时副标题为“协和大院故事之一”,二十年后作者出版纪实文学《协和大院》,文本一为该书序言。请依据文本一、二,分析作者在讲述协和大院故事上有何特点。(6分 )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B.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C.作者由日出日落,联想到岁月、人生,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过往时光巧妙过渡到前年在美国接孙子放学时欣赏黄昏风景的事。
D.本文以“黄昏时分”为题,既让读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又引发读者遐想——黄昏时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9.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读懂原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把握。
(2)本题考查对文章引用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从情节、主题、人物、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鉴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作家创作观在文章中的表现进行赏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题干准确把握“讲求‘清’的境界”含义理解,然后结合具体问句进行赏析。
【解答】(1)B.“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分析有误,散文重在表现“我”的独特人生体验,同时文中也无证据表明秋子有“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2)①结尾段“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交代了本文中所写“黄昏”的原因。“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两句诗,描画黄昏时华灯初上,灯火璀璨,笙歌悠扬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让人留恋,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思想内容上看,又起到强化情感作用。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站在命题人“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题干“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已经明确“清”的境界是从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所以分析理解时一定要按照所给方向思考做答。从语言上看,描写日常生活,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藻饰痕迹,可见其“清”,如开头写景,描画世俗生活“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即使是诗情画意之景,怀念眷恋之情,也都是素雅清淡的。再入本文行文思路,结构简洁,清淡一线,先回忆,勾画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黄昏之景,最后回味感受其中韵味,清淡中暗含严整。再如思想感情,描写三幅人生中的“黄昏之景”,景色优美,韵味悠长: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等候校车时的黄昏,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情。
答案:
(1)B
(2)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3)①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如青春的美好、北大荒的奋斗、异国看孩子,语言力求通俗,朴实无华,给人清淡之感。②本文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行文清晰流畅,浑然一体。③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等候校车时的黄昏,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情,余韵悠长,有清隽之感。
【点评】引用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方法。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能使散文更具文采、魅力。
1.引用诗句。
引用诗句作文题,鲜明、醒目。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在文末引用诗句,一箭双雕,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
2.引用谜语。
可以使文章显得新奇、有趣。
3.引用成语。
成语言简意丰,引用贴切,可使行文准确、生动。
4.引用格言。
格言言简意明,引用得当,可使行文活泼、明快。
5.引用名人名句。
名人名句语言典范,往往在读者中留下的印象,深刻、鲜明,如能“妙手偶得之”,便能一下子让文章长出明亮的眉目,给人亲切感,增强感染力。
6.引用故事。
神话、传说、寓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从故事中引出论点,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论据具体、形象、通俗、精辟,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7.引用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定型语句,它简练形象,通俗易懂,质朴无华。俗语的引用,可使文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8.引用日记。
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9.引用谚语。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稳定语句,它形象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背诵。
10.引用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会让你找回了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此时纷乱的感情体验一个定型,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灵动感。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
我寻我家
蔡 楠
我开始寻找我家。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人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三十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外带一六岁男孩。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街××巷×号,有线索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部主任,部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批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一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谢过台长,留下手机号码,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手机响了,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幢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下。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拐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街××巷×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抹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持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替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得一点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一九九〇年五月一日结的婚对不对?你后背靠近臀部的地方有一颗黑痣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今年六周岁了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雷对不对?”
“对呀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像在哪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雷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爸吗?”
“不是”,钟小雷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雷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一阵凉彻骨髓的悲哀袭来,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02年第22期)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电视台长批示登播寻找家庭广告一律免费,是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像“我”一样丢失了家庭的人,这表明“丢失家庭”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B.小说中“我”曾是一个爱家顾家的男人,这从“我”记得结婚的日子,记得房子是自己亲自操持着盖的,记得沙发是自己托关系买的等细节描写中可以得到证实。
C.我明明记得详细家庭住址,电视台根据线索找到了我家,我用身上的钥匙打开了自家大门,小说结尾却说这里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D.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8.小说结尾写到“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我”最终在杨花柳絮漫天飘舞中迷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文中那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的中年男人究竟是谁?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6分)
7.D 8.①“杨花柳絮漫天飘舞”营造出“迷茫”的氛围,呼应了小说中“我找不到家了”的情节。不确定的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②丰富人物形象。体现了“我”迷茫的精神状态。③揭示主题,人到中年的男人不甘于平庸的居家生活,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精神灵魂没有归宿的迷茫。 9.参考一:①中年男人是小说中的“我”在现实中的真实形象写照。②这正是中年男人在日常琐碎居家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理想被磨平,志向被消弭,激情淡褪,迷失了人生方向。体现了中年男人对现状的不满,对已消失的自我的怀念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参考二:中年男人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形象。这是“我”对中年生活的焦虑、担忧的具象化体现。日常琐碎居家生活中,会磨平人的理想,消弭人的志向,淡褪人的激情,最终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 命 的 灯
师陀
这一天我收到一封信,阿真姐的信。一阵悲喜,我不忍说是伤痛,我坐下来;我应该首先告诉你我的手指,我的手指不知怎的动弹起来了。
我读着你的信,写在新闻纸上的,横过了好几省,几乎在路上走了两个月的阿真姐的信。这是一个好的消息吗,或者是比我所能想到的更坏?许多天以来,这年头儿总使我们等候“无恙”。在深夜,我特别清楚地想起我们的亲旧:大舅爷的轧花机还轧轧地响吗?忙三叔还在担着他的杂货挑子吗?桂姐也还有工夫在婴儿的风帽上绣花吗?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乡邻。并不是我们不关心那些不熟识的,生命总是可爱的,而是我们不曾和他们相处过,我们想象不出他们的面貌。仅仅在报上,在想象中,我们知道有人在厮杀中死,有人在颠连困苦中死,犹如秋夜的流星不见了。
这时候我也想起你,阿真姐。你是生长在乡下的,一个地主的家庭里。现在我还能想见那新起的院落。这地方原来是一个小园,再加上一座树林;有一天人们将树林伐了,建筑了两座屋子,在瓦屋里住着这人家的主人,在另一面,在临近大路的草屋里喂着牲口。
“一个地主的宅第是这样的吗 ”
当你看见这篇文字的时候,你也许会这样问。
“是的,当初就是这样的。”
你就在这单调的、和平的、静寂的、毫无生气的空气中生长着。
不知道为了什么,这里我特别想起你们家里的两棵树;当秋天来时,那瓦屋门前的枣树能打下来五斗枣,在另一个角上,当夜晚起风的时候,那榆树也能够唿唿响了吗 你就是像那些小树一样生长着的,虽然你并不像那些小树,因为它们比较喜欢吵闹,你则偏于沉默。
你很早就有了这种倾向。
“这个怪癖的孩子!”他们说。
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已经有了自尊心。 当你玩耍的时候,当你用毽子或是线球和村姑们竞技,一个村童向你们捣乱,于是你一句话也不说地站起来,鼓起了小小的嘴唇,接着你轻蔑地瞪了他们一眼,傲慢地不声不响地走了。
你——阿真姐,你在单调,和平,辽阔,静寂的平原上,采撷着那些生在田里的野花,当潦天来时,你又脱去了鞋,用脚戏弄着水,就这样你长大起来了。你不像你的父母,也不像你的兄弟,你比他们公平,你的少女心比他们仁慈。
我想举一个例子。在夏天,一个小贩用大而干燥的声音喊:
“西瓜呵,大西瓜呵!”
你的父亲跑出去了。但这一回他买来的是杏;你拿了你的一份走进自己的闺房,小心地把它们放到抽屉里。到了上午,你的弟弟和妹妹从外面跑回来了。
“小五,小六。”
你这样像一个大姐的招呼了他们。于是你打开抽屉,里面有两本书,一只小盒,里面放着绒线。一股香气飞出来了。一颗,两颗,你数着红的,往每一个向你伸出来的小小的掌心里放了一颗,接着又是一颗。
渐渐的你长大起来了,沉静的,温柔的。你有大大的黑眼睛,你有花一样的两颊。
“更美丽了。”他们说。
日本人的铁骑于是惊醒了这广大,单调,和平,静寂的平原,阿真姐,你离开了家乡,从此你就和你的亲属失散了。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愤怒,实在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从不曾想到一个少女愤怒起来时是怎样情形。不久你就加入了一个伤兵医院;我不明白你加入的理由:是要为这个争取自由的国家尽一点力,或是你看见了成千成万的受伤者无人看护? 你穿上缀着红十字的白衣,戴上缀着同样的红十字的白帽……我能够想象出吗,生着大而黑的眼睛,小小的嘴唇,花样的两颊,一个温柔、无言、美丽的少女,在薄暗的屋子里,在弥漫着酸素和脓血气息的屋子里,为这些受伤者换绷带,又简短地用极低的声音说着话。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些人,那些经过长途困顿,因为偶然的感兴而要下去跑跑路的,打着红面颊的贵小姐或少奶奶。我感到一阵悲哀,一阵说不出的悲哀。你自然从来没有想这样远过。你横过一省一省的土地,你从没有一次走过三十里路的脚磨破了。 阿真姐:现在我看着你的信。
“我没有固定地址,这信你也不必回答,你也许根本就收不到。”
你说的是这样决绝,这样痛苦。我惘然望着这些字,这些潦草的,你是坐到路旁的石上写的吗? 或是在一座破庙里,在一张没有油漆过的饭桌上写的呢?
这些困苦——虽是无人眷顾,虽是处在四顾都是陌生者中间——也没有消磨一个孤零零的少女的向着生的愿望,其实即使是敌人的炮火也不会吓住你的;但是那些粗暴的受伤者,或者是一个在医院里混饭吃的流氓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伤害了阿真姐的自尊心了。你因此说了你不应该说的话。
“我后悔,要是我可以后悔,我觉得不生成人要比较好些。”
你又说:
“生命假如是灯,在深夜里,在荒野上,它正在闪动……”
我似乎曾经说过,也许我将在另一个机会说,每一个少女——也可以说是每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是一个圆满。我说“应该”,是已经指出我们得不到,我们不能维持一个永久的,甚至较长久的圆满,因此我们才更加觉得生命的可爱。同样的理由,阿真姐,岂不正是因为世界上有着缺陷,岂不正是因为有悲苦也有欢乐,或者是——有悲苦也应该有欢乐,我们才要活下去吗
现在我们且来更正,我们应该说:生命对于我们的朋友是一盏灯。
1939年1月19日
(有删减)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画波浪线处都用了“单调,和平,静寂”等词语,意在强调在当时的平原
大地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觉醒,以此唤起人们的抗争。
B. “我应该首先告诉你我的手指,我的手指不知怎的动弹起来了”这一细节描写,
刻画出了“我”收到阿真姐的信后内心的复杂感受。
C. 文章用“你”来称呼阿真姐,仿佛在面对面交谈一样,既增强了两个人之间的
亲近感,又有强烈的呼告作用,使文章情感浓烈,具有感染力。
D. 打着红面颊的贵小姐或少奶奶因为偶然的感兴而要下去跑跑路,与阿真姐一次
走过三十里路把脚磨破了形成对比,突出了阿真姐的坚韧品格。
8. 文中画横线处引用了阿真姐来信中的三句话,请分析这三句话的含意。(6分)
9. 文章以大量的篇幅写过去的回忆,这有何用意 (6分)
7. A (“意在强调在当时的平原大地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觉醒”属于过度解读。)
8.①意味着阿真姐为了抗战在到处奔波,居无定所,也意味着时局的动荡和危急;②指阿真姐耳闻目睹了人民受到日寇的蹂躏而过着悲惨生活,也指军人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内心感到非常的愤怒和痛苦;③意思是虽然要承受巨大的不幸,面对巨大的困难,但只要信念坚定,生命还在,就会迎来胜利的曙光。(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丰富阿真姐的形象,展现了阿真姐从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成长为勇敢而坚韧的战士的历程。
②形成对比,战前人们过着单调、和平的生活,战争让人们的单调、和平的生活被破坏了。
③突出主题,阿真姐身上所蕴含的抗争精神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盏精神的明灯。(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川省成都市经开区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南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浑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为主体的。这原因很简单:“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艺术,重个性,讲真情,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笔情墨趣”。朱自清总说他写的东西多是“无愁之愁”,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我以为这是“知己”之论。仔细琢磨他的作品,的确能感到潜流在文字底蕴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时不我待”的感怀,《背影》中有国哀、家破的喟叹,《荷塘月色》中有伤时念旧的不安情绪,《南京》有“沧桑”之叹,《择偶记》有“命运”之感……他的这种感伤、哀愁,既来自家境,更来自时代。
(节选自刘锡庆《略说朱自清和他的散文》)(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他所处时代的南京就是一座古董铺子,到处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陈迹,观赏的时候可去想象陈迹当时的情形。
B.第四段两次运用类比的艺术手法写玄武湖,包括以多年前的玄武湖衬托现在的玄武湖,用西湖衬托玄武湖,都突出了玄武湖的壮阔与空灵感。
C.刘锡庆认为散文要注重“笔情墨趣”,《南京》就有所表现,镌刻在胜棋楼下的朱自清给莫愁小像题的“仙乎仙乎”看似通俗,实则有艺术趣味。
D.文章语言素朴、清隽、灵活,作者表面说自己写的是旅行人的印象,实则善于抓住南京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致,用细致的笔法呈现它们的独特历史文化意蕴。
8、朱自清写景散文注重在语言上下功夫,请结合《荷塘月色》所学,从“用词、修辞、句式”三方面分析“鸡鸣寺”写景片段的语言特色。
9、文本二说“《南京》有“沧桑之叹”,请结合文本一从“建筑遗痕、自然景观、历代形胜、生活方式”四方面中任选三方面谈谈你的体会。
7.B(用了对比手法。从原文第4段“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直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的表述看,突出玄武湖的壮阔与空灵感的只有后一处对比。前一处对比表现的是现在的玄武湖空旷苍茫之感。故选B。)
8.①用词精准,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写景。比如“酝酿”“一缕”“幽幽”“苍然”等,表现了鸡呜寺的幽古韵味;②巧用比喻修辞。作者俯瞰玄武湖,将湖比作石涛(大涤子)的画作,写出了玄武湖明净荒寒的韵味;③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交替运用。比如写豁蒙楼用短句,写灌园的井则用长句,读来富有亲切感和场景感。(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南京遗留下来的辉煌历史建筑被不断侵蚀,或残缺破败,或消亡殆尽。比如明故宫的残迹、雨花台的石子,令作者感伤;②南京曾经的形胜场景已经是了无踪迹,无迹可寻。比如台城下古代士兵进城的场景,引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伤;③自然景致和生活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现在玄武湖苍茫,与雨花台有关的生活俗语消亡,引起了作者对荒寒空荡、生活无常的感伤。(每点2分)(本题通过引入他人评论,变相考查学生对散文情感意蕴的感受和理解能力。首先要理解刘锡庆评论话语的内涵,“沧桑"之叹指在所写对象中融入对这些写作对象世态变化、岁月变迁的感叹。其次要把握原文写作对象和内容,原文主要从建筑陈迹、自然景观、历代形胜、生活方式几个方面对六朝古都南京进行游记,因此要从这些层面去把握和体会作者在其中融入的沧桑感的具体指向。)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
文本一:
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
韩小蕙
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
东单距天安门仅一箭之遥,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多为有钱有身份的人,房舍地貌因而得以俨然些。紫禁城那一大片黄瓦红墙的外围,便是四合院群落。这些四合院,一般都是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红漆木门,门外蹲着两只石狮。
然而我住的那座院子,却是一个迥然的例外。
这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内没有飞梁画栋的楼阁亭台,更看不见假山影壁的东方风光,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
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比如协和医院第一任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李宗恩,就住在第41号楼,他本人是中国著名热带病学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还有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住在第28号楼,一直住了半个世纪直到她去世。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洋大夫们撤走之后,李、林二位仍住在他们的小楼里。其他空出来的小洋楼,被当时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医学专家们入住了。我能住进这样一座大院,托福于我父亲。那时我父亲是一个军官,他所在的部队是北平解放后接管协和医院的部队。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于教授们的洋楼秋毫无犯,只在大院后边的运动场上辟出一片地,盖了一座四层的宿舍楼和三排平房。1957年这批军队干部脱下军装,留在了这里。
其实小洋楼对父亲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前夕,父亲就曾受地下党的指派,以进步学生身份进入一座座小楼内,做教授们的争取工作。父亲从未说起过那段辉煌的历史,他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他的迁居大院的部队战友们也都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虽然他们中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都用严明的纪律约束着自己和家属,遵从着这座学者大院的文明传统。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
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当我们一连企盼数日,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天啰!”
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一年鲜花不断了:大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甬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白丁香紫丁香。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而大院里的人,不论是教授还是干部们,一个赛着一个地“贪婪”,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清晨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傍晚牵了孩子来散步的中青年夫妇,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
如今想起这一切,真是止不住的女儿情呀!只是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只有这悠远的旧梦,依然属于我……
(节选自《协和大院·代序》)
文本二:
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
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髻,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时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着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老头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天气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欢带着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这些花卉,亲自松土、剪枝、浇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帮着接水带、除杂草、收拾垃圾。这时,林奶奶就会用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挨个儿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得了什么奖状没有?鼓励孩子们要努力争上进。
节选自韩小蕙《协和大院·三位大医女神》,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协和大院里生活的时光是属于“我”的独特生命记忆,作者对这里的文明传统充满眷恋。
B.“迥然的例外”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协和大院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等随之娓娓道来。
C.文中画线句抒发了孩童对成长的热切渴望,那是由自然蓬勃的生机所触动的生命憧憬。
D.两文描写林巧稚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她慈悲广济的医德与关爱万物、嫉恶如仇的性情。
8.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
9.文本一发表时副标题为“协和大院故事之一”,二十年后作者出版纪实文学《协和大院》,文本一为该书序言。请依据文本一、二,分析作者在讲述协和大院故事上有何特点。(6分 )
7.D 8.①花草树木可以表现协和大院的美好环境,这与作者的童年生活及其成长记忆息息相关;
②借助与花草树木相关的场景描写,可以折射出生活在大院里的人物特点以及相互关爱、尊重文明的传统;
③花草树木被呵护、破坏、重新种植等命运演变,可侧面反映大院的历史沧桑,体现作者对美好人性复归的喜悦。 9.①运用第一人称,从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协和大院的故事,真实自然。
②既有整体概述,又选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件和细节来展现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大院精神,折射出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
③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讲述大院往事,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生动细腻而饱含深情。
④在讲述中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