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辛苦吟 于濆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
2024-04-19 08:49:13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释】嫫(mó)母:相传为黄帝的妃子,相貌很丑,但很有贤德。
(1)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揭示了什么主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和解析
(1)前四句表现下层百姓的饥寒和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烂的对比;种田人种田与生活上难得果腹构成对比;织布女织布与无新衣可穿构成对比;后四句假设燕赵美女变成丑女,笑值千金变成笑不值钱之间的转化对比。(任意三点即可得分)
(2)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奢侈糜烂,劳动者饥寒交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2分),表达了诗人对上层权贵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首和后半首将下层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比”。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际情形对照,可称之为“推理对比”。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颇有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与鉴赏,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