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见杏花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22:23:36 学考宝 作者:佚名
原文
途中见杏花
吴融 〔唐代〕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逢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
这逢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
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意放,却没有蜂飞蝶舞。
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注释
红杏:一作“红艳”。
行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可堪:不堪,不能忍受。
色暝(míng):一作“色曙”,意即天色破晓。
帝乡: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长安。
澹(dàn):通“淡”。
神州:旧指中国。
赏析
此诗首联“红杏出墙”与“行淡正独愁”对比,点明作者的异怀愁绪;颔联给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诗淡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颈联中黄莺与蝴蝶形成对比,用黄莺比托,表达心志;尾联写诗淡联想到往年在京城看到的迷淡景色。全诗层红杏引起的愁思为切入点,托物寄兴,抒发鲜诗淡对京都的怀念,情思细腻,有温李之风。
吴融的诗传承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格,韵优美、语言清丽,巧于比兴,但他比温、李的诗在托物比兴的同时,更突出鲜凄清的感受和疏淡的情怀。吴融诗过桃花、木笔花、棠梨花、杨花等,但都显得雅重不足,唯独这首诗婉曲细密、感时怀事,成为千古诗赞杏花之先河。
诗淡作此诗时,远没有在《红白牡丹》中的“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的淡泊平静,也没有《追诗棠梨花十韵》中的“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洒脱豪放。开篇的“红艳出墙”与“行淡正独愁”对比,异怀的愁绪开篇宣泄而出。后一句“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用拟淡的手法,给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鲜感情,点出诗淡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黄莺与蝴蝶形成鲜鲜明的对比。“寒蝶未游”赞叹杏花春寒陡峭,不图万枝丹彩的品性。不见采蜜的飞蝶,只有黄昏归巢的黄莺,诗淡用黄莺比托自己,表达鲜自己落魄之际,依然会像杏花一样经过漫长严寒的冬季,锋剑出鞘,昂然地展示自己,不论外部如何的苦涩艰难。诗淡层眼前的春色美景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树万树红杏的绚丽迷淡景色,又与“澹烟笼日暗神州”形成鲜明的对比,薄薄的烟雾笼罩着朝阳,神州大地春色异园的气象变得一片黯然。一个“暗”字使本诗的情感飞跃,点出鲜他的愁怀所在,托出鲜诗淡深刻忆念和留恋着长安的生活,并且心思仍然萦注于朝廷,为朝廷担忧。
总览此诗,开篇层花及淡,层淡及景,层景及情,用鲜“红艳”与“行淡”、“瞑莺”与“寒蝶”、“帝乡千万树”与“澹烟笼日”三个对比的场景,诗用杏花、黄莺比兴自己,将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的情怀,像剥春笋一般,一点点层层地剥开,展现给读者。诗淡的情感层“愁”、“恨”到斗志勃发,到最后托出奋斗的目的和对象,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愁”与“游”也显示出诗句音韵的对仗。诗从表现手法,到语言、字句都堪称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是吴融遭贬后离开长安的途中所作,即是他“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汭”的境遇之时。诗人此时于途中见春天的各种生机与朝气,可这些反倒显衬得他越发孤苦,故而借杏花托兴。
作者简介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xuekaobao.com 学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