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免疫调节 检测卷——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解析)
2023-11-04 19:52:26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第4章 免疫调节 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需借助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抵抗外来抗原入侵,常伴随有红、肿、发热等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上百个病菌
B.炎症反应是第一道防线作用的结果,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
C.细胞调亡一般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D.发生炎症的部位肿胀,原因可能是该处组织液渗出在局部积累
2.机体血浆中含有抗体、溶菌酶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下列有关这些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成过程都以氨基酸为原料且需要多种RNA的参与
B.都是由浆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的
C.都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功能
D.都能与抗原特异性识别并形成沉淀
3.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员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干扰素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
C.淋巴结和脾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
D.淋巴细胞活化的必需条件是蛋白质类抗原与膜上受体结合
4.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
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
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④吞噬细胞对细胞集团的吞噬消化
⑤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
⑥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
⑦皮肤的阻挡作用
⑧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A.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⑥⑦⑧
5.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
② 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
③ 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6.2022年,猴痘疫情拉响全球公共卫生警报,下图是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图中A、B为有关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B为靶细胞膜上发生变化的信号分子,细胞毒性T细胞依赖B物质识别靶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因子和靶细胞刺激下会增殖、分化,其细胞周期会变长
D.如图所示为细胞免疫的过程,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7.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第8年后,随着辅助性T细胞的浓度降低,人体三道防线的功能大大降低
8.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9.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或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TP在炎症状态下进入细胞内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
B.如图推测纳米抗体可能是氨基酸,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
C.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和抗体
D.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
10.“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增多的现象。“细胞因子风暴”能够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但也会引发机体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细胞因子是指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
②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来加强免疫反应
③病毒感染者可能因“细胞因子风暴”而发生自身免疫病
④“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斥反应,原因是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D.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12.随着天气变冷,甲、乙两地爆发了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为研制相应的疫苗,某药物研究所从甲、乙两地分别提取病毒样本(甲地:m型病毒;乙地:n型病毒),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注射实验,观察到机体内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首次产生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B.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C.实验中第二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
D.在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记忆细胞
13.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C48/80是一种可激活吞噬细胞的聚合物,其本身不具有抗原特性。为了研究C48/80对不同剂量H7N9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某小组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血清抗体水平和小鼠存活率为接种H7N9疫苗一个月后,再注射H7N9病毒一段时间后检测得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疫苗剂量(μg) 疫苗是否添加C48/80 血清抗体水平 小鼠存活率(%)
1 1.50 添加 13.0 100
2 1.50 未添加 11.3 100
3 0.15 添加 11.3 87.5
4 0.15 未添加 9.6 50
5 0 未添加 6.0 0
A.实验小鼠只要性别一致、具有一定的数量即可
B.本实验条件下小鼠注射H7N9疫苗的剂量越大,产生的抗体就越多,存活率也越高
C.第5组血清抗体水平低主要是因为该组小鼠缺少相应记忆细胞
D.比较2和3组可知,添加C48/80不能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和小鼠存活率
15.“奶茶”疫苗是一种国产吸入式新冠疫苗,目前已作为“加强针”投入了使用。该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含有活的有复制缺陷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该病毒携带有编码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分子——S蛋白的基因,其侵染人体细胞后不会增殖,但能使细胞合成并释放S蛋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与注射式接种相比,吸入式接种的优点是可激活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作为“加强针”使用时,“奶茶”疫苗能使人体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数量增加
C.“奶茶”疫苗接种方便,也无需担心有过敏反应,接种后不用留下观察30分钟
D.在接种该疫苗前曾感染人5型腺病毒可能会导致疫苗的预防效果显著下降
16.下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源于E的增殖和分化
B.图中B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不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C.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⑤⑥⑦⑧⑩
D.图中C、E细胞均能识别过敏原
17.如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体内发生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抗原呈递细胞,B为细胞毒性T细胞,F为B淋巴细胞
B.图中a为细胞因子,c为抗体,每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C.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E、细胞F和细胞H
D.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则只有①②过程被活化,该过程产生的细胞C能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18.李斯特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某实验小组为探究TNF-α基因对李斯特菌引起的免疫应答的影响,给TNF-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分别注射适量的李斯特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NF~基因的表达量上升能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TF-基因表达产物不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
C.TNF-基因表达产物会调控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李斯特菌被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刺激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两种互补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关刹车”——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踩油门”——使用免疫刺激药物(如某些细胞因子)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目前已经有包括PD-1抗体、PD-L1抗体在内的使用“关刹车”策略的药物上市。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_____等的参与。失去了寄生基础的病原体可被_____,此时_____免疫也发挥了作用,这两种免疫调节方式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2)科学家采用“关刹车”药物治疗肿瘤的原理是____。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机体可能会出现正常细胞受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
(3)“踩油门”策略建立在细胞毒性T细胞能正常杀伤肿瘤细胞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在研究“踩油门”策略时,以若干4T1乳腺癌模型小鼠为实验材料,将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并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在第5天时分别向体内的肿瘤注射IL-12(细胞因子)、明矾、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并在第5、8、11天时分别注射等量的PD-1抗体,饲喂至第14天时,检测肿瘤大小。已知三组形成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上述实验的目的是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
20.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分子为理论基础开展的癌症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1)CTLA-4是有代表性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对T细胞的活化起负向调节作用。当某T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____识别到抗原信号后,该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该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____被激活的T细胞表面会出现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因此____的结合会阻碍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过度免疫应答引发的____病,以维持免疫稳态。
(2)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能够____的细胞。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
(3)研究发现,癌细胞会召集大量Treg细胞进入肿瘤,导致肿瘤生长。Treg细胞能持续性表达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并使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降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在临床试验中,尝试采用诱导Treg细胞调亡的方法治疗癌症,但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结果如图。由图中结果推测,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_____。
2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问题:
(1)在动物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经过________细胞摄取和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细胞受到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和抗原的双重刺激,在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________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
(2)艾滋病属于________病(从免疫学角度考虑),该病毒主要攻击的细胞是________。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________病(从免疫学角度考虑)。
(3)为研究人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增殖分化及产生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加入该细胞,“-”表示未加入该细胞)。
细胞类型 A组 B组 C组
B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在第2、4、6、8、10、12天分别检测A、B、C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实验结果为:C组没有检测到抗体,A、B组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实验的对照组为________组。实验结果显示,B组可从第4天起检测到抗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含量逐渐增加,第________天达到最高点。
②A组与B、C组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不能刺激B细胞活化。
③B组与C组结果相比较,说明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单核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入侵的病菌,A正确;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丁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共同构成非特性免疫,炎症反应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抵抗外来抗原入侵的结果,因此炎症反应是第二道防线作用的结果,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B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活动,一般不会引起炎症反应,C正确;发生炎症的部位肿胀,原因可能是该处组织液渗出在局部积累或毛细血管扩张充盈所致,D正确。
2.答案:A
解析:A.抗体、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的本质为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中合成,该过程需要mRNA为模板、RNA转运氨基酸,A正确;B、抗体是由浆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的,溶菌酶可以由多种细胞合成,B错误;C、溶菌酶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功能,抗体只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功能,C错误;D、只有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识别并形成沉淀,D错误,故选A。
3.答案:D
解析: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员,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溶菌酶、干扰素等,B正确;免疫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脾和淋巴结,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C正确;淋巴细胞活化的条件之一是抗原刺激,但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D错误。
4.答案:D
解析: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目的是获得乙肝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④由于细胞集团的产生需要体液免疫,故吞噬细胞对细胞集团的吞噬消化不完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⑤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⑥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⑦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⑧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D。
5.答案:B
解析:A、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
B、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A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起到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A正确;B可为靶细胞膜上发生变化的信号分子,细胞毒性T细胞依赖B物质识别靶细胞,而后经过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因子和靶细胞刺激下会增殖、分化,其细胞周期会变短,C错误;图示为细胞免疫的过程,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在胸腺中成熟,D正确。
7.答案:B
解析: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不能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繁殖,A错误;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和产生细胞因子,因此曲线CD段体液免疫功能也大部分丧失,C错误;
D、第8年后,随着辅助性T细胞的浓度降至极低的水平时,人体三道防线中的第三道防线几乎丧失,D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故选D。
9.答案:D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A错误;B、如图一种纳米抗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而正常情况下抗体的本质为球蛋白,据此并不能不能得出纳米抗体可能是氨基酸的结论,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都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C错误;D、据图可知,纳米抗体与ATP都能与P2X7受体结合,故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D正确。
10.答案:B
解析:细胞因子和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体与细胞因子的具体作用不同,两者间不存在从属关系,①错误;细胞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强特异性免疫过程,②正确;由题意可知,“细胞因子风暴”能够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但也会引发机体损伤,因此病毒感染者可能因“细胞因子风暴”而发生自身免疫病,③正确;“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④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
11.答案:C
解析: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自患者本人,否则容易发生排斥反应,B正确;C、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效应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C错误;D、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有关,D正确。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2.答案:C
解析:一些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因此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后,抗m抗体浓度迅速增加,一段时间后,也产生了抗n抗体,说明第二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第三次注射后,抗m抗体和抗n抗体浓度都增加,说明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C错误;第三次注射后,机体相应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这是机体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的结果,D正确。
13.答案:D
解析:A、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B、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C、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D、实质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故选:D。
14.答案:AD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C48/80对不同剂量H7N9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所以实验自变量为疫苗是否添加了C48/80和H7N9疫苗注射的剂量,因变量是疫苗的免疫效果,血清抗体水平和小鼠存活率是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实验小鼠的生长状况为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不干扰实验结果,故实验小鼠应身体健康、体重相当、生长期相同、性别一致等,并应有一定的数量,A错误。由表中信息可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注射的疫苗剂量越大,小鼠产生的抗体越多,B正确。第5组血清抗体水平低主要是因为该组小鼠没有注射过疫苗,小鼠体内缺少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比较1组和2组、3组和4组可知,C48/80的添加可提高小鼠体内的抗体水平,第2组和第3组问有两个变量,不能进行比较,D错误。
15.答案:AC
解析:注射含有活病毒的疫苗和吸入含活病毒的疫苗都可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作为“加强针”使用时,“奶茶”疫苗进入机体可引发免疫反应,能使机体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数量增加,B正确;吸入式疫苗中也可能含有会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接种该疫苗后需要留下观察,C错误;接种“奶茶”疫苗的人若在接种前感染过人5型腺病毒,其体内会存在该病毒的抗体,容易导致疫苗中的腺病毒在未感染细胞前就被大量杀死,降低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效果,D正确。
16.答案:BD
解析:第二次注射甲(抗原)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E(记忆B细胞)和C(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错误。图中B细胞(激活的辅助T细胞)只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过敏反应的机理是: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相比,⑧⑩是过敏反应特有的,C错误。图中C(B细胞)、E(记忆B细胞)均能识别过敏原,D正确。
17.答案:AB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包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是抗原呈递细胞,B、C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D是记忆T细胞,E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F是B淋巴细胞,G是浆细胞,H是记忆B细胞,A正确;图中a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c为抗体,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B正确;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E、细胞F和细胞H,C正确;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由于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因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才能将其消灭,而①②过程仅代表细胞免疫, D错误。
18.答案:AB
解析:本实验检测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二者均不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实验结果无法说明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A错误;正常组小鼠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高于敲除组小鼠的,说明TNF-α基因表达产物有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B错误;TNF-α基因敲除组小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正常组相比数量减少,而记忆T细胞的数量则有所增加,说明TNF-α基因表达产物会调控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李斯特菌被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正确。
19.答案:(1)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体液
(2)利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阻断机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自身免疫病
(3)比较明矾、细胞因子IL-2及二者的结合物在治疗肿瘤中的作用效果;明矾颗粒与细胞因子IL-12的结合物抑制肿瘤的效果好于单独注射IL-12或明矾的
解析:(1)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与其结合及辅助性T细胞协助。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相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过程中体液免疫也发挥了作用。
(2)PD-1抗体(PD-L1抗体)能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阻断机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所引起的疾病,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时,机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正常细胞,使其受损,引发自身免疫病。
(3)根据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PD-1抗体的作用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抑制,三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明矾、细胞因子IL-12及二者的结合物在治疗肿瘤中的作用效果。结合图示曲线可知,明矾+ IL-12+PD-1处理组肿瘤最小,可知明矾颗粒与细胞因子IL-12的结合物抑制肿瘤的效果较好,好于单独注射IL-12或明矾的。
20.答案:(1)受体;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TLA-4与B7分子自身免疫
(2)无限增殖;发生了基因突变
(3)已凋亡Treg细胞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较少,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强
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题中“某T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当该T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到抗原信号后,其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被激活的T细胞表面会出现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其可与CD28分子竞争B7分子,阻碍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过度免疫应答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2)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一系列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癌细胞,形成的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3)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已调亡Treg细胞组的T细胞分泌的IL-2较少,而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推测已凋亡Treg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强,所以采用诱导Treg细胞凋亡的方法治疗癌症,患者病情不能得到故善。
21.答案:(1)抗原呈递(或巨噬);细胞因子;浆细胞;记忆B细胞
(2)免疫缺陷;辅助性T细胞;自身免疫
(3)①A、C;10;②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③能激活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1)在动物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经过抗原呈递细胞(或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细胞受到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和抗原的双重刺激,在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2)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患者免疫功能过弱或丧失;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的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从而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机体免疫系统“过强”造成的,属于自身免疫病。
(3)①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故辅助性T细胞的有无及是否经过活化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则本实验的对照组应该是A、C组;由图示可知B组抗体含量在第10天达到最高点。②A组抗体含量始终为零,说明A组加人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刺激B细胞活化。③加入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B组抗体含量在三组实验中是最高的,说明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可以激活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