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终极押题密卷(1)(含解析)
2024-05-30 18:40:47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4年广州中考化学终极押题密卷(1)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书法之美尽在“笔墨纸砚”之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笔尖羊毛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材料
B.墨汁属于纯净物
C.宣纸的吸墨性是化学性质
D.石材雕刻成砚台是物理变化
2.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是( )
A.扩大燃煤发电规模,保障电力供应
B.绿色出行,助力“碳中和”
C.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D.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降低水体污染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4.下列人体所必须的元素中,缺乏后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的提高肥效
B.洗洁精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它们之间能发生乳化作用
C.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以提高粮食的常量,符合可持续发展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是为了减少SO2的排放
6.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解释
A 氧气和臭氧物理性质不同 物质分子所含原子种类不同
B 水银温度计可以指示体温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C 向汤中加入少量的NaCl整锅汤变咸 氯化钠离子是不断运动的
D 一氧化碳有毒性,二氧化碳无毒 两种分子不同
A.A B.B C.C D.D
7.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m)的电离室。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95 B.质子数为148
C.元素符号是Am D.相对原子质量为243
8.纳滤膜的净水原理是对水中二价及以上的离子、有机物和颗粒物具有很高的截留率,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滤膜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B.经纳滤膜可将Ca2+、Mg2+截留
C.纳滤膜可截留水中的有机物CHCl3
D.经纳滤膜处理后的污水属于纯净物
9.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为落实“绿色冬奥”的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10.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管a中的气体为H2
B.与管a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
C.管a与管b中气体质量比为2:1
D.该实验可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11.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未改变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3
C.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D.甲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2.近段时间,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对国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猪肉的新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由下表可知: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强弱的变化为( )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7
A.变强 B.变弱 C.不变 D.无法确定
13.将未打磨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a段时没有反应发生
B.a~c段时铝元素的化合价从零价变成正三价
C.a~c段时试管中溶液质量减少
D.d点时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14.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
B.试管壁发烫,说明物质溶解过程伴随热量变化
C.反应后总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5.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1)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元素的含量。图1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你分析并回答:砷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图中x的数值是 ,砷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2)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同学,图2是他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图像,这种图像叫“价类图”。如图A﹣G是含氮元素的物质,每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与纵坐标的数值对应。请你分析并回答:
①A点对应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
②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是 (填字母)。
A.N2O
B.NO
C.NO2
③NH3 H2O在图中对应的点是 (填字母)。
④如果E与G含有相同的阴离子,则该阴离子的符号是 。
16.《天工开物 锡》详细记载炼锡过程,“凡煎炼亦用烘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回答:
(1)“鼓鞴”指鼓入足量空气,能使木炭 ,从而提高炉温。
(2)炼锡的方法是以二氧化锡(SnO2)和木炭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金属锡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做还原剂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指加入少量铅,使锡顺畅流出,其原因可能是 ,从而使熔点降低。
(4)人们常说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青铜(铜锡合金)的硬度大于铜
B.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C.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颜色相近,可用稀硫酸鉴别
D.用铜、锡和FeCl2溶液,可验证铜、铁、锡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5)如图2为金属锡转化为Sn(OH)2的流程,请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物质的化学式(箭头上方为另一个反应物)。【SnCl2:可溶于水;SnSO4:可溶于水;Sn(OH)2:难溶于水】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7.学习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NaOH浓溶液加入锥形瓶A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烧杯B中液面降低。
(1)B中溶液倒吸进入锥形瓶A中的原因 。
(2)若X是一种碱,其化学式可能是 (只写一种)。
(3)学习小组同学用的X是CaCl2,则A中产生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又分别做了以下两组实验:
①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
②取少量A中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 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测其pH,pH>7
查阅资料可知CaCl2溶液呈中性。
以上两组实验中,能说明A中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 (填序号)。
(4)若X是稀盐酸,并且足量的进入锥形瓶A中,则锥形瓶A中产生的现象是 。
18.某小组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探究CO还原Fe2O3时,出了争论。甲同学观察到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推断黑色固体是Fe;乙同学提出质疑,认为黑色固体可能是Fe3O4。
【查阅资料】:Fe3O4可被磁铁吸引,几乎不溶于稀的酸溶液。
(1)制备CO的原理是:HCOOHCO+H2O(HCOOH在常温下为液态),图b所示三种气体发生装置中,可用于制备CO的是 (填标号)。
(2)若甲同学推断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对乙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分析和验证。
①定量分析物质组成可知,该反应生成Fe3O4是合理的,理由是 。
②该小组通过对黑色固体进行检验,证明同时含有Fe3O4和Fe。检验的操作和现象是:取样于试管中, 。
(4)该小组为了探索CO还原Fe2O3与温度关系,走访了某钢铁厂。工程师用SDTQ热分析仪对该反应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温度下所得固体的质量,推导对应的固体成分结果如图c。
①用CO炼铁时,还原Fe2O3的温度应不低于 ℃。(填“400”“600”或“800”)
②图中:x= 。
四.工艺流程题(共1小题)
19.我国古代提纯焰硝(含KNO3和少量NaCl、CaCl2等)工艺的主要过程示意如下:
(1)步骤Ⅰ中,“搅拌”的作用是 (写一种)。
(2)步骤Ⅲ加小灰水(含K2CO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图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步骤Ⅳ在较高温度下过滤的目的是 。
五.科学探究题(共1小题)
20.果蔬洗涤盐是厨房中常见的一种清洁用品。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某品牌果蔬洗涤盐的性质及成分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检测果蔬洗涤盐水溶液的酸碱性
(1)取适量果蔬洗涤盐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 性。
任务二:探究果蔬洗涤盐的成分
【信息检索】Ⅰ.钠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呈黄色;Ⅱ.2NaHCO3Na2CO3+H2O+CO2↑,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Ⅲ.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
【进行实验】
(2)同学取一根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打磨干净,蘸取该品牌果蔬洗涤盐,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 色。同学们认为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中含有钠的化合物。
【猜想假设】提出三种猜想:
(3)猜想一:碳酸钠;猜想二:碳酸氢钠;猜想三: 。
(4)【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取一定量果蔬洗涤盐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体产生, 。 猜想 正确。
步骤Ⅱ:另取少许果蔬洗涤盐溶于水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
(5)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探究】
(6)小黎同学想到妈妈以前常用食盐水洗水果蔬菜,猜想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中还可能含有氯化钠。同学们另取少量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加入 (写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化钠。
【知识延伸】
(7)小钱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利用不同方法去除黄瓜中嘧菌酯农药残留的效果,如图所示。由图中可知,奶粉、洗涤盐、比亚酶、洗洁精、洗菜机、清水中除去黄瓜中农药残留效果最好的是 。
任务三:定量了解果蔬洗涤盐
【定量计算】为了测定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B中放有10g果蔬洗涤盐。(假设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气体吸收剂足量)
(8)充分反应后,装置D增重0.88g,试计算10g果蔬洗涤盐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否则不得分)
【实验反思】
(9)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中通入空气,若没有装置A,造成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装置C的作用是 。
2024年广州中考化学终极押题密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书法之美尽在“笔墨纸砚”之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笔尖羊毛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材料
B.墨汁属于纯净物
C.宣纸的吸墨性是化学性质
D.石材雕刻成砚台是物理变化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质的分类;化学与生活.
【答案】D
【分析】A、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A、羊毛属于天然材料,选项说法错误;
B、墨汁中含有碳、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宣纸的吸墨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说法错误;
D、石材雕刻成砚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以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是( )
A.扩大燃煤发电规模,保障电力供应
B.绿色出行,助力“碳中和”
C.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D.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降低水体污染
【考点】白色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答案】A
【分析】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扩大燃煤发电规模,会产生更多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不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符合题意,故正确;
B.绿色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C.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D.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可以降低水体污染,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加强对化学与环境的保护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得本题的关键。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常见气体的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答案】B
【分析】A、根据形成酸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空气污染指数越高,说明污染物含量越多,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于食品防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空气污染指数越高,说明污染物含量越多,空气质量越差,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形成酸雨的原因、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人体所必须的元素中,缺乏后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学;化学与生活.
【答案】C
【分析】A、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B、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正确。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的提高肥效
B.洗洁精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它们之间能发生乳化作用
C.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以提高粮食的常量,符合可持续发展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是为了减少SO2的排放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分析比较法.
【答案】B
【分析】A、根据铵盐与碱性物质反应会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判断.
B、根据洗涤剂去污染的原理判断.
C、根据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判断.
D、根据汽车尾气的成分和尾气净化装置的用途判断.
【解答】解:A、铵态氮肥能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了肥效,所以错误。
B、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可把大的油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油滴,随水流冲走,所以正确。
C、大量使用农药会污染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所以错误。
D、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中无二氧化硫,尾气净化装置一般是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变成无毒的氮气和二氧化碳,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6.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解释
A 氧气和臭氧物理性质不同 物质分子所含原子种类不同
B 水银温度计可以指示体温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C 向汤中加入少量的NaCl整锅汤变咸 氯化钠离子是不断运动的
D 一氧化碳有毒性,二氧化碳无毒 两种分子不同
A.A B.B C.C 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答案】D
【分析】根据微粒的基本特征: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微粒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和臭氧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氧分子和臭氧分子中物质分子所含原子种类是相同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水银温度计可以指示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向汤中加入少量的NaCl整锅汤变咸,是因为钠离子和氯离子是不断运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了水中,故选项解释错误。
D、一氧化碳有毒性,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微粒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m)的电离室。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95 B.质子数为148
C.元素符号是Am D.相对原子质量为243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答案】B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5,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95,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Am,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24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纳滤膜的净水原理是对水中二价及以上的离子、有机物和颗粒物具有很高的截留率,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滤膜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B.经纳滤膜可将Ca2+、Mg2+截留
C.纳滤膜可截留水中的有机物CHCl3
D.经纳滤膜处理后的污水属于纯净物
【考点】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答案】D
【分析】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A、纳滤膜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选项说法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经纳滤膜可将Ca2+、Mg2+截留,选项说法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纳滤膜可截留水中的有机物CHCl3,选项说法正确;
D、纳滤膜的净水原理是对水中二价及以上的离子、有机物和颗粒物具有很高的截留率,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因此经纳滤膜处理后的污水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9.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为落实“绿色冬奥”的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化学与能源.
【答案】A
【分析】最理想的燃料,应具有燃烧无污染、燃烧放出热量多、可再生使用,符合以上条件的燃料就可以称为最理想的燃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作为燃料,可用水作原料来制取(即来源广),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多,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选项正确。
B、天然气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C、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D、汽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0.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管a中的气体为H2
B.与管a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
C.管a与管b中气体质量比为2:1
D.该实验可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考点】电解水实验.
【专题】空气与水.
【答案】A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和实验的现象、结论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A.由电解水实验装置可知,管a中的气体较多为H2,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管a中的气体为氢气,连接的是负极,故说法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管a与管b中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质量比1:8,故此选项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水由H、O元素组成,根据电解生成氢气、氧气体积比2:1,可推导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11.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未改变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3
C.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D.甲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答案】C
【分析】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甲酸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2H2O2CH2O2+O2。
【解答】解:A、反应后分子种类改变,该选项不正确。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2,该选项不正确。
C、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该选项正确。
D、甲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近段时间,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对国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猪肉的新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由下表可知: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强弱的变化为( )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7
A.变强 B.变弱 C.不变 D.无法确定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B
【分析】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pH逐渐升高,酸性减弱。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将未打磨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a段时没有反应发生
B.a~c段时铝元素的化合价从零价变成正三价
C.a~c段时试管中溶液质量减少
D.d点时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B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解答】解:A、0~a段时稀盐酸和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故选项不正确。
B、a~c段时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铝元素的化合价从零价变成正三价,故选项正确。
C、a~c段时试管中溶液质量增大,故选项不正确。
D、d点时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4.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
B.试管壁发烫,说明物质溶解过程伴随热量变化
C.反应后总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实验设计题.
【答案】A
【分析】A、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试管壁发烫,进行分析判断。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用天平称量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D、根据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纸张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水的组成脱去生成水,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中实验,试管壁发烫,是因为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5.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1)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元素的含量。图1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你分析并回答:砷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33 ,图中x的数值是 5 ,砷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四 周期。
(2)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同学,图2是他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图像,这种图像叫“价类图”。如图A﹣G是含氮元素的物质,每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与纵坐标的数值对应。请你分析并回答:
①A点对应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作保护气 。
②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是 A (填字母)。
A.N2O
B.NO
C.NO2
③NH3 H2O在图中对应的点是 F (填字母)。
④如果E与G含有相同的阴离子,则该阴离子的符号是 。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
【答案】(1)33;5;四;
(2)①作保护气;
②A;
③F;
④。
【分析】(1)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砷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进行分析;
(2)根据A点对应物质属于单质,B点对应物质属于氧化物,NH3 H2O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E点对应物质属于酸,且氮元素显+5价,故E点对应物质为硝酸,G点对应物质属于盐,且氮元素显+5价,为硝酸盐属于碱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砷元素的原子序数是3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3=2+8+18+x,x=5;砷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故砷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2)①A点对应物质属于单质,故A点对应物质为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
②B点对应物质属于氧化物,且氮元素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化学式为:N2O,故选:A;
③NH3 H2O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且氨水中氮元素显﹣3价,故对应的点是F;
④如果E与G含有相同的阴离子。E点对应物质属于酸,且氮元素显+5价,故E点对应物质为硝酸,G点对应物质属于盐,且氮元素显+5价,为硝酸盐,故含有的相同阴离子是硝酸根离子,表示为:。
故答案为:(1)33;5;四;
(2)①作保护气;
②A;
③F;
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等,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6.《天工开物 锡》详细记载炼锡过程,“凡煎炼亦用烘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回答:
(1)“鼓鞴”指鼓入足量空气,能使木炭 充分燃烧 ,从而提高炉温。
(2)炼锡的方法是以二氧化锡(SnO2)和木炭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金属锡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nO2+2CSn+2CO↑ 。该反应中,做还原剂的物质是 C (填化学式)。
(3)“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指加入少量铅,使锡顺畅流出,其原因可能是 加铅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从而使熔点降低。
(4)人们常说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填字母序号)。
A.青铜(铜锡合金)的硬度大于铜
B.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C.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颜色相近,可用稀硫酸鉴别
D.用铜、锡和FeCl2溶液,可验证铜、铁、锡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5)如图2为金属锡转化为Sn(OH)2的流程,请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物质的化学式(箭头上方为另一个反应物)。【SnCl2:可溶于水;SnSO4:可溶于水;Sn(OH)2:难溶于水】
【考点】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答案】(1)充分燃烧;
(2)SnO2+2CSn+2CO↑;C;
(3)加铅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4)D;
(5)H2SO4(或HCl);SnSO4(或SnCl2);NaOH(或KOH)。
【分析】(1)根据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得氧失氧来分析;
(3)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4)A、根据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分析;
(5)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1)“鼓鞴”指鼓入足量空气,能使木炭充分燃烧,从而提高炉温;故答案为:充分燃烧;
(2)二氧化锡(SnO2)和木炭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金属锡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O2+2CSn+2CO↑;在该反应中,碳夺去了二氧化锡中的氧元素,作还原剂;故答案为:SnO2+2CSn+2CO↑;C;
(3)“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指加入少量铅,使锡顺畅流出,其原因是加铅形成合金,熔点降低;故答案为:加铅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4)A、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则青铜(铜锡合金)的硬度大于铜,故正确;
B、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是铜的价格比银便宜,所以电线一般用铜制,主要与价格和资源等因素有关,故正确;
C、黄铜中的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锌能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锌和氢气,黄金不与稀硫酸反应,能鉴别,故正确;
D、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锡>铜,铜、锡和 FeCl2 溶液都不反应,则得出的结论是活动性铁>铜、锡>铜,不能验证铁和锡的活动性,故错误。
故答案为:D;
(5)根据酸碱盐的通性,金属锡转化为氢氧化锡,首先金属要与酸反应生成盐,盐再与碱反应生成新碱氢氧化锡,故答案为:H2SO4(或HCl);SnSO4(或SnCl2);NaOH(或KOH)。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7.学习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NaOH浓溶液加入锥形瓶A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烧杯B中液面降低。
(1)B中溶液倒吸进入锥形瓶A中的原因 锥形瓶A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烧杯B中的液体压入A中 。
(2)若X是一种碱,其化学式可能是 Ba(OH)2或 Ca(OH)2 (只写一种)。
(3)学习小组同学用的X是CaCl2,则A中产生的现象是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又分别做了以下两组实验:
①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
②取少量A中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 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测其pH,pH>7
查阅资料可知CaCl2溶液呈中性。
以上两组实验中,能说明A中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 ② (填序号)。
(4)若X是稀盐酸,并且足量的进入锥形瓶A中,则锥形瓶A中产生的现象是 开始没有明显现象,然后产生大量气泡 。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答案】(1)锥形瓶A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烧杯B中的液体压入A中;
(2)Ba(OH)2或 Ca(OH)2;
(3)产生白色沉淀;CaCl2+Na2CO3=CaCO3↓+2NaCl;②;
(4)开始没有明显现象,然后产生大量气泡。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以及压强原理分析;
(2)根据碳酸盐与碱反应的条件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分析;
(4)根据盐酸与碱、与碳酸盐反应现象分析。
【解答】解:(1)锥形瓶A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烧杯B中的液体压入A中,故B中溶液倒吸进入锥形瓶A中;
(2)A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B中溶液倒吸入A后产生白色沉淀,若X是一种碱,碱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氢氧化钠,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的碳酸盐是沉淀,故X可能是 Ba(OH)2或 Ca(OH)2;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3)学习小组同学用的X是CaCl2,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A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实验结束后,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A中溶液中显碱性的物质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向其中加入CaCl2 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碳酸钠,再测其pH,pH>7,说明A中溶液一定含有NaOH,故选②;
(4)若X是稀盐酸,并且足量的进入锥形瓶A中,则锥形瓶A中含有碳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盐酸倒吸入后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故开始没有明显现象,然后产生大量气泡。
故答案为:
(1)锥形瓶A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烧杯B中的液体压入A中;
(2)Ba(OH)2或 Ca(OH)2;
(3)产生白色沉淀;CaCl2+Na2CO3=CaCO3↓+2NaCl;②;
(4)开始没有明显现象,然后产生大量气泡。
【点评】明确碱的化学性质是解答本题关键。
18.某小组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探究CO还原Fe2O3时,出了争论。甲同学观察到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推断黑色固体是Fe;乙同学提出质疑,认为黑色固体可能是Fe3O4。
【查阅资料】:Fe3O4可被磁铁吸引,几乎不溶于稀的酸溶液。
(1)制备CO的原理是:HCOOHCO+H2O(HCOOH在常温下为液态),图b所示三种气体发生装置中,可用于制备CO的是 C (填标号)。
(2)若甲同学推断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2Fe+3CO2 。
(3)对乙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分析和验证。
①定量分析物质组成可知,该反应生成Fe3O4是合理的,理由是 应前有铁、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后元素种类不变 。
②该小组通过对黑色固体进行检验,证明同时含有Fe3O4和Fe。检验的操作和现象是:取样于试管中, 滴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形成棕黄色色溶液 。
(4)该小组为了探索CO还原Fe2O3与温度关系,走访了某钢铁厂。工程师用SDTQ热分析仪对该反应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温度下所得固体的质量,推导对应的固体成分结果如图c。
①用CO炼铁时,还原Fe2O3的温度应不低于 800 ℃。(填“400”“600”或“800”)
②图中:x= 33.6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专题】科学探究.
【答案】(1)C;
(2)3CO+Fe2O32Fe+3CO2;
(3)①反应前有铁、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后元素种类不变;
②滴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形成棕黄色色溶液;
(4)①800;
②33.6。
【分析】(1)根据制备CO的原理知,反应属于液液加热型,图b所示三种气体发生装置中,可用于制备CO的是C;装置A属于固、固加热型,装置B属于固、液常温型不适合用作制取一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2)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4)根据CO炼铁得铁单质,结合图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解:(1)由制备CO的原理知,反应属于液液加热型,图b所示三种气体发生装置中,可用于制备CO的是C;故答案为:C;
(2)甲同学推断黑色固体是Fe,则对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故答案为:3CO+Fe2O32Fe+3CO2;
(3)①定量分析物质组成可知,该反应生成Fe3O4是合理的,理由是反应前有铁、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后元素种类不变。故答案为:应前有铁、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后元素种类不变;
②该小组通过对黑色固体进行检验,证明同时含有Fe3O4和Fe,可加入稀盐酸,Fe3O4几乎不溶于稀的酸溶液,铁和稀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检验的操作和现象是:取样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形成棕黄色色溶液,则黑色固体同时含有Fe3O4和Fe。故答案为:滴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形成棕黄色色溶液;
(4)①用CO炼铁得铁单质,结合图像,还原Fe2O3的温度应不低于800℃;故答案为:800;
②由图知,最初氧化铁固体的质量为48g,其中铁元素全部转化到铁单质中,则铁的质量为x=48.0g××100%=33.6g;故答案为:33.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工艺流程题(共1小题)
19.我国古代提纯焰硝(含KNO3和少量NaCl、CaCl2等)工艺的主要过程示意如下:
(1)步骤Ⅰ中,“搅拌”的作用是 加速溶解(合理即可) (写一种)。
(2)步骤Ⅲ加小灰水(含K2CO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2CO3+CaCl2=CaCO3↓+2KCl 。
(3)如图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步骤Ⅳ在较高温度下过滤的目的是 防止硝酸钾结晶析出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制备.
【答案】(1)加速溶解(合理即可);
(2)K2CO3+CaCl2=CaCO3↓+2KCl;
(3)防止硝酸钾结晶析出。
【分析】(1)根据“搅拌”的作用是加速溶解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进行分析。
(3)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1)步骤Ⅰ中,“搅拌”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2)步骤Ⅲ加小灰水(含K2CO3)时,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K2CO3+CaCl2=CaCO3↓+2KCl;
(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步骤IV在较高温度下过滤的目的是防止硝酸钾结晶析出,影响硝酸钾最后的产率。
故答案为:(1)加速溶解(合理即可);
(2)K2CO3+CaCl2=CaCO3↓+2KCl;
(3)防止硝酸钾结晶析出。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科学探究题(共1小题)
20.果蔬洗涤盐是厨房中常见的一种清洁用品。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某品牌果蔬洗涤盐的性质及成分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检测果蔬洗涤盐水溶液的酸碱性
(1)取适量果蔬洗涤盐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 碱 性。
任务二:探究果蔬洗涤盐的成分
【信息检索】Ⅰ.钠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呈黄色;Ⅱ.2NaHCO3Na2CO3+H2O+CO2↑,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Ⅲ.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
【进行实验】
(2)同学取一根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打磨干净,蘸取该品牌果蔬洗涤盐,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 黄 色。同学们认为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中含有钠的化合物。
【猜想假设】提出三种猜想:
(3)猜想一:碳酸钠;猜想二:碳酸氢钠;猜想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4)【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取一定量果蔬洗涤盐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体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猜想 三 正确。
步骤Ⅱ:另取少许果蔬洗涤盐溶于水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
(5)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
【拓展探究】
(6)小黎同学想到妈妈以前常用食盐水洗水果蔬菜,猜想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中还可能含有氯化钠。同学们另取少量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加入 AgNO3 (写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化钠。
【知识延伸】
(7)小钱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利用不同方法去除黄瓜中嘧菌酯农药残留的效果,如图所示。由图中可知,奶粉、洗涤盐、比亚酶、洗洁精、洗菜机、清水中除去黄瓜中农药残留效果最好的是 奶粉 。
任务三:定量了解果蔬洗涤盐
【定量计算】为了测定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B中放有10g果蔬洗涤盐。(假设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气体吸收剂足量)
(8)充分反应后,装置D增重0.88g,试计算10g果蔬洗涤盐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否则不得分)
【实验反思】
(9)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中通入空气,若没有装置A,造成测定结果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装置C的作用是 干燥二氧化碳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答案】(1)碱;
(2)黄;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三;
(5)Na2CO3+CaCl2=CaCO3↓+2NaCl;
(6)AgNO3;
(7)奶粉;
(8)33.6%;
(9)偏大;干燥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来分析解答;
(2)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灼烧会发出黄色火焰来分析解答;
(3)根据猜想一和猜想二来分析解答;
(4)根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来分析解答;
(5)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来分析解答;
(6)根据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来分析解答;
(7)根据除去黄瓜中农药残留效果最好的是奶粉,其农药残留最少来分析解答;
(8)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进而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即可;
(9)根据没有A装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到D装置中,导致D增重质量偏大,计算出的碳酸氢钠质量偏大来分析解答;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取适量果蔬洗涤盐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钠及其化合物灼烧会发出黄色火焰,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该品牌果蔬洗涤盐中含有钠的化合物,则蘸取该品牌果蔬洗涤盐,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
(3)果蔬洗涤盐中含有钠的化合物,且水溶液呈碱性,所以果蔬盐的成分可能是氢氧化钠、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一种或几种,但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所以不可能有氢氧化钠,则果蔬盐的成分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或者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所以猜想三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4)取一定量果蔬洗涤盐加热,有气体产生,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所以果蔬盐中含有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则取少许果蔬洗涤盐溶于水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果蔬盐中含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综上所述,果蔬盐中含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故猜想三正确;
(5)步骤Ⅱ中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6)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为了验证氯化钠,需排除碳酸根离子对实验的干扰,且不能引入氯离子,因此可以加入足量稀硝酸,将碳酸根完全除去,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氯化钠,硝酸银的化学式为AgNO3;
(7)由图中可知,奶粉、洗涤盐、比亚酶、洗洁精、洗菜机、清水中除去黄瓜中农药残留效果最好的是奶粉,其农药残留最少;
(8)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168 44
x 0.88g
=
x=3.36g
则10g果蔬洗涤盐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100%=33.6%,
答:果蔬洗涤盐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33.6%;
(9)如果没有A装置,通入空气时,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到D装置中,导致D增重质量偏大,所以碳酸氢钠的质量偏大,造成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则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碱;
(2)黄;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三;
(5)Na2CO3+CaCl2=CaCO3↓+2NaCl;
(6)AgNO3;
(7)奶粉;
(8)33.6%;
(9)偏大;干燥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卡片
1.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而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问题情景,结合可能含有的某物质的特性,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得出用来计算所取样品中某物质质量的气体、沉淀等特殊物质的质量.另一块是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兼计算题的综合题型.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除以所取样品的质量,再乘以100%,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知识点的认识】设计与评价实验方案是基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基于对常规实验手段、常见仪器使用熟练掌握;基于对各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基于对实验手段优劣的辨析.具体来说,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考点,它分为实验原理设计和实验操作步骤设计;而评价是从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上来说的,一般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1.能否达到目的.
2.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3.原料的利用率高低.
4.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5.对环境有无污染.
6.实验误差的大小.
7.有无创意等等.
最佳方案的设计应该符合这七个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还必须具有快捷而正确的操作步骤设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以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为突破口,考查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以“双基”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有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等,中考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实验情景,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解题方法点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反应原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记录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而实验方案的评价应是注意的: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安全环保、节约快捷、效果显著等等;若有不妥,可参考评价的七原则,给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3.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知识点的认识】浓硫酸的性质主要是指无色、黏稠、油状液体,不挥发,但有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腐蚀性(或强氧化性),它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溶于水放热等等.
而浓硫酸的稀释从理论上来说,是指将浓硫酸加水变成稀硫酸的过程,但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而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造成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可以简记为:“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如图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性及其放热和浓硫酸的稀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命题方式是:有时以实验图的形式出现,有时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还有时图文并茂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吸水性及用途(干燥气体)、溶解时放热和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浓硫酸的性质,特别是其特性和稀释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对症下药,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但要注意如果要表达填空时,切记要准确、简练、无错别字.
4.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知识点的认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是指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并且,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就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如二氧化硫等)、氮的氧化物(如二氧化氮等)、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
2.人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燃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4.森林火灾、意外事故火灾等产生的烟雾和有害气体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空气污染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空气污染源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对这一块知识考查重点.其中,有害气体的来源是这块考查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尤其是空气的污染及其污染物的来源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5.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知识点的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还有,就是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如表所示:.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这里说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环境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反应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以及与其相关的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与“一氧化碳的毒性”、“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的掌握情况和对空气质量日报的了解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防治空气污染措施,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6.常见气体的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气体的用途,主要是指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用途.具体浅谈如下:1.氧气的用途可概括为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例如,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燃料燃烧、炼钢、金属切割、宇宙航行等都来不了氧气的参与.
2.氮气的用途是它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还可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医疗上可用液氮冷冻麻醉等.
3.稀有气体的用途是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等;氦、氖、氩、氪、氙等可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
4.二氧化碳的用途是用于灭火,用作化工原料和气体肥料,其固体(即干冰)可作制冷剂.并且,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等等.
5.氢气的用途是不仅可作高能燃料,也可用作制盐酸、合成氨等化工生产的原料,还可利用它与金属氧化物(如三氧化钨)、硅化合物(如四氯化硅)的反应制取金属和单晶硅.并且,有时还用来充灌探空气球,等等.
6.一氧化碳的用途是用作燃料,还可用作冶金工业中的还原剂,等等.
7.甲烷的用途主要是用作燃料,还可用作化工原料,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常见气体的用途及相关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常见气体的用途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氮气和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的考查,对二氧化碳的用途的考查,以及对氢气和甲烷作气体燃料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对这一块知识考查重点.其中,氮气还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并且,主要是考查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以及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用途,尤其是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气体的用途及其相关性质;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7.电解水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用品有:水槽、试管、直流电、石墨电极(正极不能用铜等金属或与氧气反应的电极)、12V的直流电源.
2.实验过程及现象:按照上面的实物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一般不加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起泡沫).闭合电路后,会看到试管内的电极上出现气泡,过一段时间,与电源正(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氧气的密度为1.429g/mL,氢气的为0.089g/mL;通过计算可得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氢,氧两种分子和原子个数比都是2:1).可简单概括为:“正氧负氢1:2,质量比为8:1”.
3.该实验结论或推论有:(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水(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两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2:1、体积比为2:1.(3)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 2H2↑+O2↑.(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6)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聚集后直接构成物质)(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9)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⑾水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氧气和氢气是纯净物中的单质.⑿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4.电解水时的误差分析,即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1)氧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由于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稍大些,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2)电极的氧化造成的.当使用金属电极进行实验时,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有可能有一部分氧气在电极处与电极发生了反应,使氧气损耗了一部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3)电极产生副反应等造成的.如用稀硫酸溶液作电解液,可能会有下列副反应发生:H2SO4=H++,在阴极:2H++2e=H2;在阳极:2﹣2e=H2S2O8(过二硫酸),H2S2O8+H2O=H2SO4+H2SO5(过一硫酸),H2SO5+H2O=H2O2+H2SO4;生成的过氧化氢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不易放出氧气.从而使生成的氢气增多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
克服的办法是,在电解液中加入碱比加入酸的误差会小些.或者事先将电解液用氧气饱和,可以消除因溶解度不同而产生的误差,或者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有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有时还会以如图所示的图示信息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和分析后,来解答该实验的用品、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和改进完善措施等,或者是补全其中的部分空白.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凭借着电解水这一非常典型的实验情景,来考查学生对具体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分析、推断和归纳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改进完善措施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等;并且,还要充分理解所涉及到的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等,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填写即可.
另外,对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或推论的总结,如果从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方面来考虑、理解的话,就会事半功倍了.对于误差分析来说,一定联系着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氧气的氧化性,以及增强导电性的物质的性质等;来分析探究之.对于改进完善措施,可以从气体溶解性及其饱和溶液,将试管换成带刻度的仪器或专用的水电解器,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方面来考虑改进.
8.水的净化
【知识点的认识】水的净化是指将自然界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状态的水,可通过各种途径净化处理的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或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分析后,选择、填写与混合物的分离、水的净化等相关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并且,经常与混合物的分离、过滤、蒸馏、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明矾的性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水的净化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或者分析探究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9.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知识点的认识】水资源的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即受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水资源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个部分.具体的污染来源及危害,如图所示:
.其中,工业污染主要是指工业上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农业污染主要是指农业上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染就是指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使用了含磷的洗衣粉或洗涤剂等.
水资源污染的防治:水资源污染后,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例如,工业上,加强对水质的监测,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生活上,少用、甚至不用含磷的洗衣粉或洗涤剂等,生活污水也应该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图表信息或新闻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水资源污染与防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水资源的状况、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图表信息或新闻信息的能力,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水资源的污染的来源和防治的具体措施举例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的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等;然后,根据问题情景、图表信息或新闻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识记或解答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问题时,最好将水资源的污染来源和防治措施,一一对应起来识记或推断、解答相应的实际问题,将会事半功倍!
10.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指物质在溶解时,所发生的两个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
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并且,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物质的溶解现象、溶解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吸热或放热现象;还考查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解时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进行科学地探究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溶解,溶解过程又包含哪两个过程;并且,还要弄清哪一个过程吸收热量,哪一个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的热量多,还是放出的热量多.特别是记住哪些典型的物质,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放热多,温度升高(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溶解时表现为放热现象;硝酸铵溶解吸热多,温度降低,溶解时表现为吸热现象;其它的物质则可以认为吸热和放热相等,温度不变,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11.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如图所示:
具体地说,乳化现象就是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其中一种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发精等)的作用下,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它与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区分方法和技巧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以及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虽然稳定,且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
12.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溶概念和意义、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转变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方法”等关联起来考查.凸显了命题的能力立意.由于这类题目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所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是重要的中考考点,并且还是中考化学的热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查找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判断结晶方法及析出晶体的多少,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做这方面的题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好溶解度曲线的画法、意义、作用,善于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要弄清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明确曲线的趋势、陡度及其含义,理解曲线上的点和其它位置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2.归纳、整合好溶液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溶解度曲线及设置的问题情景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3.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知识点的认识】氢气的用途主要有充灌探空气球(利用氢气密度比空气的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高能燃料(利用氢气与氧气或空气反应)、氢氧焰焊接或切割金属(利用氢气与氧气或空气反应)、制盐酸(利用氢气与氯气反应)、合成氨(利用氢气与氮气反应)、制备金属材料(用氢气还原三氧化钨)和单晶硅(用氢气与四氯化硅反应)等.
氢能的优缺点分别是:
1.氢气作为燃料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首先,氢气可以用时作原料来制取(即来源广).其次,氢气燃烧时放热多,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汽油的三倍(即热值高),常用作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第三,氢气作为燃料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即产物无污染).
2.氢能的缺点是:(1)利用电解水等方法制取氢气的成本高,解决如何廉价、大量地制备氢气(如利用太阳能和催化剂来分解水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由于氢气燃烧或使用时,容易发生爆炸现象;并且氢气的熔点(﹣259℃)和沸点(﹣252℃)很低,这些都导致如何安全使用、贮存和运输氢气等成了问题.所以,目前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的能源之一.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氢气的性质和氢能的开发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氢气的用途所涉及的相应的性质的推断和氢能的优缺点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管是点燃氢气进行燃烧,还是利用它们进行其他实验,只要是使用它就需要检验其的纯度.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或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变化或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相互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的问题等,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3.对于氢能的优缺点,一定要辩证地看待.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哪些暂时的缺点一定会逐渐被克服的.到那时,氢能也一定会闪烁出它固有的丰富多彩的光芒的.
14.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如图所示: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金属有金属光泽:(1)金属都具有一定的金属光泽,一般都呈银白色,而少量金属呈现特殊的颜色;例如,金(Au)是黄色、铜(Cu)是红色或紫红色、铅(Pb)是灰蓝色、锌(Zn)是青白色等;(2)有些金属处于粉末状态时,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铁(Fe)和银(Ag)在通常情况下呈银白色,但是粉末状的银粉或铁粉都是呈黑色的,这主要是由于颗粒太小,光不容易反射.(3)典型用途:利用铜的光泽,制作铜镜;黄金饰品的光泽也是选择的因素.
2.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是液体.
3.金属有导电性和导热性:其中导电性的强弱次序:银(Ag)>铜(Cu)>铝(Al)主要用途:用作输电线,炊具等.
4.金属有延展性:(1)大多数的金属有延性(抽丝)及展性(压薄片),其中金(Au)的延展性最好;也有少数金属的延展性很差,如锰(Mn)、锌(Zn)等;(2)典型用途:金属可以被扎制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将金打成金箔贴在器物上.
5.金属的密度:(1)大多数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大,但有些金属密度也比较小,如钠(Na)、钾(K)等能浮在水面上;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铝(Al)比较轻,工业上用来制造飞机等航天器.
6.金属的硬度:(1)有些金属比较硬,而有些金属比较质软,如铁(Fe)、铝(Al)、镁(Mg)等都比较质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铬(Cr);(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的硬度大,制造刀具,钢盔等.
7.金属的熔点:(1)有的金属熔点比较高,有的金属熔点比较低,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Hg);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W);(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钨的熔点高,用来制灯泡内的灯丝;利用金属锡(Sn)的熔点比较低,用来焊接金属.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化学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命题方式是根据常见金属的特性来推断、选择或解答其用途,或者是给出常见金属的用途来反推其特性,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的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15.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性质主要是: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好;但是,大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导电、导热性能比它的纯金属差;总之,合金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合金的成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其中,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生铁和钢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合金.另外,钛的合金(如钛镍合金)具有“记忆”能力,可记住某个特定温度下的形状,只要复回这个温度,就会恢复到这个温度下的形状,又被称为“记忆金属”.此外,钛还可制取超导材料,美国生产的超导材料中的90%是用钛铌合金制造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