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测试卷(含解析)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
2024-04-14 18:37:36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测试卷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1.如表是1989-2001年中国经济增速统计表。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1989年 1991年 1993年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4.1% 9.2% 14.0% 10.9% 9.3% 7.6%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得到深入开展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C.亚太经合组织拓展了中国海外市场
D.浦东开发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倡议的核心理念是( )
A.共商、共建、共享 B.引进来,走出去
C.民主、富强、自由 D.亲、诚、惠、容
3.2010年4月温家宝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段话不能表明( )
A.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B.热爱祖国的情感
C.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D.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
4.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最能体现新发展理念中的哪一理念 ( )
A.创新 B.绿色 C.开放 D.共享
5.下列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材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是
A.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B.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C.“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举动”
D.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6.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B.海峡两岸的“三通”实现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两岸达成“一国两制”共识
8.1979年3月,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的问题。1979年底,中国出现了31万个体工商户。到1989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就达到β万,从业人员1所万。这一变化说明
A.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动 B.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
9.邓小平有两次重要讲话:一是1978年12月13日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这两次讲话
A.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C.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进程
10.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这说明港澳回归
A.标志着中国领土被外国占领历史的结束 B.推动了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
C.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得到彻底实现 D.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11.金碚在《大国筋骨》中说:“如果从1992年正式明确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算起,那么,仅仅经过了短短的5年时间,中国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越来越多的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挥任何积极作用
C.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D.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缺一不可
12.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前展开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13.下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最快时期的推动因素是
A.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放开发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5.下表为1958年和1978年中国农业发展的一组数据。通过对比可知
A.土地改革运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D.中国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
16.如图《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文件
A.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宣布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C.彻底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二、材料分析题
1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电视剧《大秦帝国》展现了秦国从西北边陲的一个贫弱小国通过变法强大最终统一中国的故事。公元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相秦.实行变法,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加以完善并修订。《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程度。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民法大全》
材料三 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这同样是针对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情况而进行的适时立法。至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1)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概括“秦律"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罗马制定法律的相同出发点。
(3)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18.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会议 内容
1921年 上海-嘉兴 中共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
1923年 广州 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遵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49年 西柏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促进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及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党的工作重心 C ;毛泽东提醒全党坚持“两个务必”等。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
——摘自李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中A、B、C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概括中共一大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四大为“松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大突破”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指出2001年中国“借力发展”的重大举措。
19.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至10月举行。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某同学参观了世博会并对世博的历史进行了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参观“城市足迹馆”
(1)《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城的街市。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图9《清明上河图》局部
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16世纪末,他们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158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
(2)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活动二:探究世博历史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被称为“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有一件特殊的展品——“自由女神像”。这是为了纪念美国独立100周看而精心准备的,女神像头戴象征七大洲的冠冕,左手执《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表达了什么思想?在美国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4)2001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闭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请函。结合图片分析上海申清世博会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6年到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因素。
图10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阶段 主要译者及译本来源 翻译特点 主要阅读对象
1899—1919年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摘译自英文版,发表在《万国公报》《天义报》。《新民丛报》《大公报》《民报》等报刊杂志转载来自日文版的摘译。 主要的翻译方式是“转译”,翻译与阐释出现了不少失误、误读甚至曲解。 知识精英
1920—1949年 1920年,陈望道,自主译自日文版1930年,华岗,中共布置任务译自英文版 1938年,成仿吾和徐冰,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译自德文版 1943年,博古,据俄文版对成仿吾和徐冰版进行校译版 1945年,陈瘦石,自主译自英文版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得以解读和阐释。 中共党员
1949—2009年 1949年,谢唯真,“莫斯科百周年译本”,译自德文版1964年,中央编译局,译自德文版 1978年,成仿吾,译自德文版 1995年,中央编译局,译自德文版 2009年,中央编译局,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C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 翻译与出版由以往的“分散多样”的“自由行为”上升为“统一集中”的“国家行为”,翻译行为组织化、规范化、科学化。 普通民众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从上列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1989-2001年中国经济增速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速加快,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A项正确;B、C两项属于外部因素,不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排除;浦东开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表现,不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它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故A项正确;“引进来,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战略,故B项错误;“民主、富强、自由”是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故C项错误;“亲诚惠容”是新时期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的理念,故D项错误。
3.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祖国统一问题,在材料中温家宝表现出来的是对祖国统一的信念的坚定,对两岸关系的期盼,渗透出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没有涉及到国家的制度问题,所以排除D项,BCA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原则
4.D
【详解】据材料“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并结合所学可知,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D项正确;材料“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强调的是脱贫,未涉及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绿色环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放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 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整个海岸,C项正确;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属于对外开放区,排除A项;材料“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反映的是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体现的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所以①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始终起主导作用,④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两岸探亲开始于1987年,材料探亲现象出现说明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当时尚未达成“九二共识”,排除;“三通”是2008年开始实施,排除B;目前两岸尚未达成“一国两制”共识,排除D。
【点睛】
8.A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3月,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的问题。1979年底,中国出现了31万个体工商户。到1989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就达到β万,从业人员1所万”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私营经济,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变动,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制,所以A正确;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但材料强调的是1979-1989年的变化,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所以D错误。
9.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改革开放新时期道路的思想解放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由此可知,这两次讲话都冲破了思想樊篱,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进程,D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与此不符,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十分关切港澳地区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港澳地区的共同发展,B项正确;A项是澳门回归,排除A项;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实现,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短短的5年时间,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这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强大促进作用,故C正确;A“彻底退出”,说法绝对,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缺一不可,故D错误。
12.D
【详解】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合,排除A项;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B项;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敞开”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依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出增长最快时期为1989年到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改革了方向和目标,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原有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不再是单一的计划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1990年浦东的开发。所以选C;A是重要因素之一,排除;上海浦东并非经济特区,排除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是2001年,排除D。故选C。
15.B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与1958年相比,1978年的耕地机耕面积和灌溉面积占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故选B;土地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1978年我国刚刚开始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显现成效,排除C;1978年我国农业尚未实现机械化,排除D。
16.B
【详解】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根据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故B正确;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并且“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在1992年,故D选项错误。
17.(1)特点:以《法经》为蓝本,不断完善;内容涉及广泛;规定详细明确;刑罚严厉;维护等级制度等。
(2)规定:疑罪从无原则;注重保护思想自由;判刑人性化;反对连坐;注重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与节制原则等。出发点:用法律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或用法律调节社会关系。
(3)认识:罗马法和秦朝法律都是人类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新中国法治建设要吸收古代和外国法制建设的优点和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针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加以完善并修订”可归纳出以《法经》为蓝本,不断完善;根据材料“《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可归纳出内容涉及广泛和规定详细明确;根据材料“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可归纳出刑罚严厉;根据材料“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可归纳出维护等级制度等。
(2)规定: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归纳出疑罪从无原则;根据材料“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可归纳出注重保护思想自由;根据材料“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程度”可归纳出判刑人性化;根据材料“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可归纳出反对连坐和注重保护未成年人;根据材料“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可归纳出合理与节制原则等。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制定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和秦朝法律都是人类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新中国法治建设要吸收古代和外国法制建设的优点和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针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18.(1)A:中共三大,B:1935年,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贡献: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格局: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举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1——1949年(中国)。
内容:根据材料“1923年广州,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是中共三大,即A处填空:中共三大;根据材料“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即B处填空:1935年;根据材料“1949年,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重心的转移,即C处填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意义:根据材料“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2001年(中国)。
贡献:根据材料“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格局:根据材料“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举措:根据材料“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管。商业出现繁荣的局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2)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处于大西洋沿岸的中心线上,海外贸:易便利。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建立商业霸权。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方面。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其民主思想成为后人的目标。
(4)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城市之一。原因:上海是国家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20世纪90 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详解】(1)特点根据宋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史实回答。从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交易的监管等方面概括。影响:根据所学,从宋朝宋词的发展、宋代理学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2)根据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荷兰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殖民扩张等方面概括。
(3)思想:根据所学从《独立宣言》的内容概括。作用从对美国诞生的影响、对民主革命的影响角度概括。
(4)依据:根据上海经济发达的程度回答。因素:结合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方面概括。
20.表格所反映的总体认知: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它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逐步确立与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和传播并不同步,而是经历了一个差序性的、渐进的过程,总体上呈现出递进性翻译与选择性传播、多路径传播与多梯次传播、主观性解读与“中国式”解读、传播与中国化的双重变奏等特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翻译与传播《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中国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化的成果。系统总结《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在比较中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信仰,更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例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它影响和培育了无数先进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促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本书的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例2、《共产党宣言》的不断译介与传播,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进取。20世纪20年代以后,《宣言》的引领,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进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
例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使马列著作的翻译出版事业跃进到新的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进入到一个集中力量、统一领导、有计划、大规模开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继诞生,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共产党宣言》这部光辉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从翻译片段到全文,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从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过程。
例4、早期在中国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传播的主要有外国在华传教士、资产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等。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宣言》进行选择性传播,是从各自的阶级利益、政治需求以及理论旨趣出发,希望以此来诠释自己的理论主张与政治活动。他们并非由于他们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试图以此来宣传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学说
例5、《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的多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触马克思及其学说,主要是通过日本学者,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的最早中译本( 包括《宣言》) 大都是根据日译本转译过来的。十月革命后,开始以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等为蓝本来翻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多路径的传入,有利于《共产党宣言》文本相互补充和相互佐证,有助于在比较中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精髓。
例6、《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经历了传播、接受、融合与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主题虽然明确,但内容却是相互交叉的,在传播中有融合、在融合中继续传播。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也是进一步传播和融合的过程。《共产党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蕴含着中国化的过程,呈现出传播与中国化双重变奏的特点。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的过程。从材料中的译本来源、翻译特点和主要阅读对象来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对于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对这一过程的总体认识,然后明确不同阶段的特点,概括得出《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的过程。其次可以联系所学,论述每一阶段《共产党宣言》的不同影响,如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表现。随着《共产党宣言》传播的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在论述影响的时候应当有所涉及。本题的解答首先需要根据材料信息简要写出历史现象,然后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