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时规范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23-11-07 13:49:45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登高》课时规范练
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 ① ,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 ② 。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从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才开始得到各种桂冠,如“诗史”“集大成”“诗圣”。上述三种称号,尤其是后两种,可说是古代诗歌史上 ③ 的荣誉。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可见他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 ,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② ,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③ ,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4.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阅读上面的内容,找出唐代“以胖为美”的三个具体原因,并分别用两个四字句概括。
理解性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 , 。”
(2)“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 , ”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 。”
(4)《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 , 。”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
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8.试分析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友人张祐遭逢失意前来拜访,二人重阳登高,诗人有感而作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泪”“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了登高的时令是重阳节,诗中多处体现重阳佳节的习俗。
B.颔联写诗人希望尽兴地过重阳,表现他看透过事、放浪沉醉的旷达。
C.全诗情感迂回曲折、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
D.同为登高抒怀之作,但本诗中没有杜甫《登高》中包含的国难家愁。
10.本诗与杜甫《登高》同写登高,两者所写秋景有何不同?借此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
②与日俱增
③至高无上 2.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而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
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 3.示例1: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示例2: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应与“灿若明星”意思相近,表达具有出众的才能、名气;还应和后文“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形成对照,所以可以填“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名重一时:名望很高,被同代的人所敬重。也作“名重当时”。名震天下: 形容名声显赫,威望大,震慑天下。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第二处,“却”表示转折,空缺处应表现作家们身后应比生前要更受到重视,而且“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可知名气愈大,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可以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第三处,根据后文“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可知,给与杜甫的荣誉是最高的,高到了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所以可以填“至高无上”。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形容地位很高。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把前一类作家比拟成“碎石细沙”;“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把后一类作家比拟成“沙中之金”。各具特点,前者“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指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后者“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指出在时间的评判中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 “碎石细沙”“沙中之金”不同的用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两类作家的不同感情: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语段中的这段话语主要是在强调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所以主干部分就可以确定
为“杜甫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而“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就做主语“杜甫”的修饰部分,即定语。所以改后的句子为“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或者“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也可以用来做宾语“地位”的修饰成分,这样改后的句子为“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4.①唐代繁荣昌盛②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③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 5.①国力强盛,丰衣足食。②充满自信,不怕肥胖。③鲜卑血统,健硕为美。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语段主要说的是唐代发展的特点,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空,结合后句杜甫诗句的内容,描述的是富庶,可知此处应填“唐代繁荣昌盛”;
第二空,后句“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是结果,说明前句概括的是原因,结合前句“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可知,此处应填“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
第三空,根据“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前后文意可知,此处说的是唐朝皇室与鲜卑血统的关系,应填“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
5.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唐代“以胖为美”的原因,语段是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一句为第一层,第二、三句为第二层,第四句为第三层。考生分层概括即可。
结合“唐代繁荣昌盛”“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概括出:国力强盛,丰衣足食。
结合“唐人充满自信”“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概括出:充满自信,不怕肥胖。
结合“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概括出:鲜卑血统,健硕为美。
6.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渚、萧萧、作客、繁、潦倒。
7.B 8.①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诗人面对汪洋浩渺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多年来到处漂泊流徒,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②年老体衰的忧伤之情。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漂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说法有误。《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颈联的意思是,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颈联年老体衰的忧伤之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老病”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颈联写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颈联写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9.C 10.①《登高》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营造出了萧瑟肃杀、雄浑开阔的意境,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②《九日齐山登高》描绘了清丽明快的江南秋景,通过描写雁过南飞、与友人携酒登上青山的景象,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佳节登高的愉悦心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错,最后两联,诗人只想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感叹,更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也饱含诗人对友人和自我的安慰。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句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
《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清新明丽,流露出佳节登高的愉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