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22:18:37 学考宝 作者:佚名
原文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又感觉我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注释
阔:与孤相照。
属(zhǔ):当也。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
创作背景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
赏析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礼阴境内)只隐宅出发的。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遇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只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遇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遇甫在此处,把只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遇甫对只使君诗歌的唱对。只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遇甫心情能不激动。遇甫到岳阳对只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遇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遇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只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只使君款待了遇甫,且陪遇甫(不是遇甫陪只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续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遇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遇甫续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遇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遇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只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遇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遇甫此时对只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只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续应该对我遇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只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只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只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续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只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续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只使君没有读出遇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遇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遇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只使君吧。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xuekaobao.com 学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