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重点中学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
2023-10-22 19:29:09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醒: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重点中学联考高二(上)月考
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一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①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
2.经人工处理过的一只成年狗,身体变得臃肿,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根据上述症状可以断定人工处理的方法是( )
A. 摘除了狗的生殖腺 B. 摘除了狗的甲状腺
C. 给狗注射了大量的甲状腺激素 D. 给狗注射了大量的生长素
3.如图为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间的关系,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种激素都能对其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
B. 含有GC受体的细胞有下丘脑、腺垂体、单核巨噬细胞等
C. 这些分泌的激素构成细胞的成分,有的可以提供能量
D. 机体内GC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4.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可以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
C.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D.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5.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健康人走出温暖房间进入非常寒冷的环境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
B. 血液中激素②会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使产热量增加
C.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抑制
D. 下丘脑是人体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6.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是通过形成外泌体囊泡的方式,完成抗原呈递这一整个过程的。具体来说,肿瘤微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会用囊泡把抗原带出来,交给淋巴结中的同伴,由它们激活T细胞。如果不能形成囊泡,T细胞就无法被激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突状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被
B. 抑制树突状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功能,T细胞可能无法被激活
C. 被树突状细胞激活的只能是细胞毒性T细胞
D. 抗原的呈递过程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密不可分
7.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e表示某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它的分泌有助于e过程的实现
B. 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C. 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D. 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某草原上全部的羊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④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⑥样方法适用于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A. ①③⑤ B. ②③⑤⑥ C. ②⑤⑥ D. ②③④⑤
9.负责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构建了最强大的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
B. 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
C. 病原体刺激激活后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信号
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B. 使用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计数
C. 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 mL-1
D. 实验结束后,血细胞计数板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晾干
11.如图表示某一自然环境中某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
B. 曲线反映该环境条件处于理想条件
C. 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 K值大小不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12.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 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一定是10m×10m才能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
13.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如图表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物质A是氨基酸,物质B是蛋白质
B. 物质A转变为物质B与中心体有关
C. 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参与细胞内的能量转换
D. 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
14.研究人员用刚萌发的盆栽燕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图甲所示的是处理方法,图乙是对应的实验结果。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①若处于失重状态下,则燕麦茎将水平生长
B. ①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C. 假如撤去单侧光的照射,图甲②茎仍将水平生长
D. 从③的处理及结果可见,重力能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5.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
B. 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C.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D. 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该过程有下丘脑参与
16.图1为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灰喜鹊种群数量(年末统计),连续10年内得到的曲线(λ=);图2表示出生数量、死亡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6~7年,灰喜鹊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 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C. 图2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 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7.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组的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浓度d
平均生根数 29 20 7 29
A.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介于a~d之间
B. 生根数多的实验组根的长度也更长
C. 若清水对照组中平均生根数为15,则该实验中最大浓度为c
D. 仅据此表不能判断各浓度对该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
18.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是确认新冠病毒的重要手段,也是患者确诊的重要流程之一。如图显示的是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结构与原理,抗体1和抗体3均能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结合,抗体2和抗体4之间能够特异性结合,胶体金中的纳米粒子吸收光能后呈现红色。将鼻咽拭子中的样本洗脱到缓冲液后,滴加在点样处,样本沿箭头方向在检测卡上移动,依次经过检测线和质控线。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快速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抗原。下列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是因为检测过程中进行了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
B. 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过了2次
C. 若待测样品中无新冠病毒,显色结果应为检测线不变色、质控线变红
D. 抗体1和抗体3均能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结合是因为新冠病毒表面有多种抗原蛋白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9.某建筑工人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脚掌,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若图1为其体内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的位点,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据图作答。
(1)与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 ______ 区。
(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 ______ ;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 ______ (填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从图中相关字母所示结构分析,这是由于 ______ 。
(3)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如:毒扁豆碱可使突触间隙中的Ach(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Ach释放;箭毒可与Ach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大脑皮层无感觉的是 ______ 。若该工人受伤后自行用药,误服了可以阻止D处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的某药品,则服用后对D处肌肉的作用效应是 ______ 。
(4)研究表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电表接于H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下图2所示,这是因为此时突触后膜 ______ ,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②在突触间隙注入适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______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 ______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
③步骤②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G神经元,原因是 ______ 。
20.如图一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之后的典型症状是发烧且伴随全身疼痛。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会引起组织损伤,并且产生一些炎症因子如前列腺素等,能够引发身体发热和疼痛反应。
(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______ 。
A.
B.
C.
D.
(2)人在高烧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则体内出现的生理现象有 ______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渴觉中枢兴奋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加强
(3)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也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内环境中的组织液,再感染脑细胞,可损伤 ______ 的部分区域,引起嗅觉消失等症状。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了人体正常细胞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NK细胞会被动员起来并清除病毒。如图二为NK细胞抗病毒机理。据图分析,下列细胞与NK细胞作用机理最相似的是 ______ 。
A.浆细胞
B.巨噬细胞
C.致敏T细胞
D.B淋巴细胞
(5)研究表明,当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能力会降低,据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 。
(6)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图中的物质a为 ______ 。
(7)下丘脑除了通过类似的方式调控肾上腺皮质外,还有哪些腺体受此方式调控 ______
A.胰岛
B.甲状腺
C.胸腺
D.性腺E.胰腺
(8)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______
A.该病毒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增殖
B.通过细胞免疫能彻底杀死该种病毒
C.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该种病毒的攻击
D.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能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某些炎症因子的作用是激活和招募一些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会分泌更多炎症因子,从而激活和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如果机体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短时间内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就会引发炎症因子风暴,从而导致患者肺部组织、器官功能受损。
(9)对于新冠重症患者医疗上常使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来降低炎症因子风暴,减少炎症对肺组织的破坏。据此推测,糖皮质激素还可以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治疗 ______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艾滋病
C.过敏反应
D.风湿性心脏病
(10)如图三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细胞因子风暴”产生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 。
注:图中IL-6、GM-CSF、Monokines均为细胞炎症因子,单核细胞属于免疫细胞
A.细胞因子是一类随体液运输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
B.图示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发生了负反馈调节
C.直接攻击肺组织细胞的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
D.阻止GM-CSF与其受体结合,可减弱“细胞因子风暴”
(11)如图四细胞因子假说指出,抑郁症的发生常伴随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患者免疫功能发生了变化。临床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干扰素γ等表达水平升高。研究表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上升,将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内5-羟色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改变。已知SSRI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能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 。
A.由题意可知,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B.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SSRI可提高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的概率
D.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增加
(12)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方法,但接种冠状病毒疫苗的人仍然可能感染冠状病毒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
21.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______ 、 ______ 。
(2)在取样前应轻轻振荡试管,目的是 ______ 。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______ (前/后)滴加样液。
(3)图甲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24个,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 ______ 个(写出计算过程)。
(4)根据图乙可知,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 ______ (高于/低于)a批次。t1时,两批次培养的a、b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种内竞争的强度依次是 ______ 、 ______ 。(填“a>b”“a=b”或“a<b”)。t2时两批次发酵液营养物质剩余量较少的是 ______ ,判断依据是 ______ 。若在t2后继续培养,最终发现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5)用 ______ (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______ (填“多”或“少”)。
(6)图丙中,该昆虫种群数量在前5年呈 ______ 形曲线增长,在第 ______ 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 ______ 年时种群的数量降至最低。
22.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外界环境、植物激素等共同影响,图1表示植物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
(1)正常情况下,拟南芥合成IAA的部位主要有 ______ 。
A.茎尖 B.根尖 C.老叶 D.成熟种子
(2)据图甲可知,就IAA和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而言,表现出两重性的植物激素是 ______ 。
A.IAA B.GA C.IAA和GA D.二者均没有
(3)据图甲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IAA的浓度为a时,根和茎均不生长
B.GA的浓度为b时,根的生长受抑制
C.IAA浓度大于b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相对茎而言,根对IAA和GA更敏感
(4)农业生产中常用2,4-D、萘乙酸(NAA)等生长素类似物,而不直接使用从植物体内提取的IAA,主要原因是 ______ 。
A.IAA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甚微
B.IAA易发生光氧化导致分解
C.生长素类似物生产过程简单
D.生长素类似物容易被酶分解
为研究植物激素对细胞的影响,某活动小组用2,4-D、NAA培养拟南芥细胞,其中①组不添加外源生长素类似物,②组添加2μmol L-1的2,4-D,③组添加2μmol L-1的NAA。部分实验结果见表(分裂指数指处于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
组别 ① ② ③
细胞形态(放大倍数相同)
细胞长宽比 1.41 1.08 1.54
分裂指数(‰) 1.05 2.84 0.49
(5)表中细胞的结构A表示 ______ 。③组中细胞内结构A的位置与①、②两组不同,被 ______ (填细胞器)挤到了细胞的一侧,可以推测③组细胞已成熟。除此以外,据表还可以推测2,4-D和NAA对拟南芥细胞作用的差异有(写出两点): ______ 。
CONSTANS(缩写为CO)是响应日照长度、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APETALA2(简称为AP2)是种子发育的调控基因。为探究CO和AP2在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CO块失突变型拟南芥、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开展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6)由图甲可知,拟南芥属于 ______ (填“长日照”或“短日照”)植物。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与CO、AP2均有关,依据是 ______ 。
(7)根据图甲、乙结果,在虚线框中填入适当的“参考符号”,将光周期调控拟南芥种子大小的分子假说模型补充完整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组织液绝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因此②组织液渗回①血浆和渗入④淋巴液的量相差较大,A错误;
B、③为脑细胞,由⑤→①血液流动的过程中,氧气不断被消耗,产生CO2不断进入血液,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B正确;
C、若③为肝脏细胞,由⑤→①血液流动的过程中,血糖被不断消耗,所以饭后一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错误;
D、①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比如HCO3-等,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本题结合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等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液体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对选项作出准确额判断。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相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解析】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功能。小狗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育停止是缺乏甲状腺激素的表现;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出现甲亢症状,食量很大,但是很瘦;幼年时生长激素过少会得侏儒症,过多会得巨人症。所以一只成年狗,身体变得臃肿,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是缺乏甲状腺激素的表现,故可以断定人工处理的方法是摘除了狗的甲状腺。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解:A、每种激素都能对其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因为只有靶器官、靶细胞才具有相应激素的受体,A正确;
B、看图可知:GC能作用于下丘脑、腺垂体、单核巨噬细胞,含有GC受体的细胞有下丘脑、腺垂体、单核巨噬细胞等,B正确;
C、激素不能构成细胞的成分,也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只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C错误;
D、看图可知: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腺垂体,腺垂体分泌ACTH,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C,GC含量过多时,抑制腺垂体、下丘脑的活动,从而使GC含量不至于过多,GC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腺垂体,腺垂体分泌ACTH,ACTH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1的活动,IL-1促进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分泌。
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腺垂体,腺垂体分泌ACTH,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C,GC抑制腺垂体、下丘脑、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动。
本题考查了激素的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和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获取信息(识图)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的,免疫系统可以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中,第一、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后才产生的,B正确;
C、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叫做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大多数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D错误。
故选:D。
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根据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相关资料表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侵入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本题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5.【答案】D
【解析】解:A、寒冷时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
B、寒冷时血液中②甲状腺激素会增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新陈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B正确;
C、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激素②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冷觉、热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中①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③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C
【解析】解:A、糖被具有识别作用,树突状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被,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是通过形成外泌体囊泡的方式,完成抗原呈递这一整个过程的,而囊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的功能密切相关,故抑制树突状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功能,T细胞可能无法被激活,B正确;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接收树突状细胞囊泡的“同伴”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C错误;
D、抗原的摄取方式是胞吞,处理后形成囊泡,该过程都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题图分析: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并处理抗原,并呈递抗原,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将所学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有助于促进e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B、d能降低血糖浓度,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C、b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C错误;
D、a、b、c、d属于激素或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信息分子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a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作用于甲状腺;b是神经递质,所在途径为神经调节;c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
本题结合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多个实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把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再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8.【答案】D
【解析】解:①某草原上全部的羊不都是一个物种,因此不能称为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
③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③正确;
④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④正确;
⑤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⑤正确;
⑥单子叶植物一般为丛生或蔓生,无法判断其个体数,不能用样方法调查,⑥错误。
故选:D。
1、种群和群落的概念:①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②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9.【答案】D
【解析】解:A、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如泪腺、唾液腺细胞可产生溶菌酶,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处理和呈递抗原,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B错误;
C、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C错误;
D、激活B细胞需要两个信号,一是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D正确。
故选:D。
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格,A错误;
B、使用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后计数,否则结果偏大,B错误;
C、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14÷16)×400×1000×10000=3.5×109个,C正确;
D、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不能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应浸泡和冲洗后晾干,D错误。
故选: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格,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4个。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答案】A
【解析】解: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正确;
B、曲线呈“S”型,反映该环境条件有环境阻力,不是理想条件,B错误;
C、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在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D、K值大小不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后改变,D错误。
故选:A。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而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2.【答案】C
【解析】解:A、沿河岸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B、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抽样检测法可用于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一般是100m2、灌木一般16m2、草本一般1m2,D错误。
故选:C。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此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B是纤维素,A错误;
B、中心体主要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
C、由题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节DNA转录为RNA,没有体现生长素是否与能量转换有关,C错误;
D、由题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过程),D正确。
故选:D。
由题意分析可知,物质B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故物质B是纤维素,则物质A是单体葡萄糖。
本题考查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解:A、图甲①若处于失重状态,则燕麦茎将向上弯曲生长,即弯向光源生长,A错误;
B、①中是单侧光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燕麦弯曲生长,无法说明单侧光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B错误;
C、若撤去单侧光的照射,图甲②茎将向上弯曲生长,C错误;
D、③中遮光处理,重力的作用引起燕麦弯曲生长,说明重力能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D正确。
故选:D。
植物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图甲中①既受单侧光的影响向上弯曲,又受重力的影响弯向上生长,其弯曲程度最大;②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有向下弯曲生长趋势,又受到重力的影响有向上弯曲生长趋势,图乙显示②基本不弯曲,说明下方照光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使近地侧的生长素含量与背地侧的相差不大;③只受重力的影响,重力作用使近地侧的生长素含量高于背地侧,因此有所弯曲,但弯曲程度不如①。
本题以植物激素的相关对照实验为背景材料,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影响生长素分布的环境因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分析方法和植物激素的基础知识并运用。
15.【答案】ACD
【解析】解:A、在血糖刺激下,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据图可知,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A正确;
B、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B错误;
C、血糖调节过程中,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即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
D、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在神经—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ACD。
据图分析可知,在维持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是血糖升高开始0-5min,胰岛B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第二时相是血糖升高10min后,胰岛素合成酶被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
此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6.【答案】ABC
【解析】解:A、据图分析,6~7年间,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
B、图1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B正确;
C、由图2可知,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为净补充量,二者差值最大时,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可于用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践,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故选:ABC。
分析曲线图:0-2年间,1<λ<2,且保持稳定,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2-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4-8年间0<λ<1,大山雀种群数量减少;8-10年间λ=1,大山雀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图2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小关系,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减少。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λ的含义,明确该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小,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17.【答案】B
【解析】解:A、由于浓度a和浓度d中插条平均生根数相同,所以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介于a~d之间,A正确;
B、生根数多的实验组根的长度不一定更长,B错误;
C、若清水对照组中平均生根数为15,只有浓度c中插条平均生根数低于对照组,说明该实验中最大浓度为c,C正确;
D、由于缺少清水对照组,所以仅据此表不能判断各浓度对该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D正确。
故选:B。
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量,植物插条生长状况,每组的枝条数量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各组的设置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意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组的生根数与对照组比较,确定该浓度的生理作用,从而确定最适浓度的范围。
18.【答案】ACD
【解析】解:A、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方法是的灵敏度高,是因为检测过程中进行了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S蛋白、N蛋白、M蛋白和E蛋白。人体一旦感染病毒,这些结构蛋白可作为免疫原刺激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蛋白包含多个抗原表位,可以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通过抗体检测抗原的存在,从而证明样本中有新冠病毒,A正确;
B、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过了3次,B错误;
C、若待测样品中无新冠病毒,显色结果应为检测线不变色、质控线变红,没有病毒时抗体1和抗体3不会发生反应而抗体二与抗体四结合使得质检线变红,C正确;
D、抗体1和抗体3均能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结合是因为新冠病毒表面有多种抗原蛋白,D正确。
故选:ACD。
不同的病毒所含的核糖核苷酸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使得每种病毒都具有特异性。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S 由正变负 不能 兴奋在B、C两处单向传递 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持续兴奋或抑制 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 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解:(1)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与说话有关。
(2)图1中的A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位点,此处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由于兴奋经过突触B、C时,只能单方向传递,所以刺激图1中M点时,则A点不能产生兴奋,形成动作电位。
(3)由题意可知,毒扁豆碱可使突触间隙中的Ach(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乙酰胆碱可以持续使突触后膜兴奋,可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感觉;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Ach释放,不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导致大脑皮层无感觉产生;箭毒可与Ach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离子通道开放,不可使突触后膜兴奋,导致大脑皮层无感觉产生。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能够与突触后膜的受体一直结合,则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持续兴奋或抑制,服用该药物后D处肌肉持续兴奋或抑制。
(4)①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②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 Cl-内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
③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G 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故答案为:
(1)S
(2)由正变负不能兴奋在 B、C两处单向传递
(3)肉毒杆菌毒素、箭毒持续兴奋或抑制
(4)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向右偏转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激 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实验结果
据图分析:图1中,A处在传入神经上,B和C是神经中枢中的两个突触,D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
图2中,G是突触小体,M是下一个神经元。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递,能识别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兴奋传导过程、原理等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D ABD 大脑皮层 C 当T细胞活性下降,乙酰胆碱分泌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巨噬细胞可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加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BD ABD ACD AD C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
【解析】解:(1)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状态的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因此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D,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水分减少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机体主动饮水;同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综上分析,ABD正确,C错误。
故选:ABD。
(3)新冠病毒也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内环境中的组织液,脑细胞直接生活于组织液,脑细胞被感染。嗅觉的产生区域位于大脑皮层,嗅觉消失损伤的是大脑皮层。
(4)致敏T细胞就是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活化的T细胞,活化的T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据题干信息可知:NK细胞发挥作用需要“被动员起来”,即该细胞需要在适宜刺激下被“活化”,结合题图可知活化的NK细胞发挥作用时需要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死亡,该过程与致敏T细胞的作用过程类似,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由图中过程分析可知,当T细胞活性下降,乙酰胆碱分泌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巨噬细胞可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加剧,因此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症状的能力会降低。
(6)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图中的物质a为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促激素。
(7)除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为分级调节外,甲状腺、性腺分泌激素也属于分级调节,即BD正确,ACE错误。
故选:BD。
(8)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增殖,A错误;
B、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主要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致敏T细胞先将靶细胞内的病毒释放出来,病原体与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消灭,细胞免疫不能杀死该种病毒,B错误;
C、人体的三道防线均可参与抵御该种病毒的攻击,C正确;
D、浆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增殖,D错误。
故选:ABD。
(9)根据题意可知,若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会引发炎症因子风暴,导致患者肺部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可能会发生自身免疫病,而糖皮质激素可降低炎症因子风暴,故糖皮质激素可用来治疗由于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心脏病)和过敏反应;艾滋病是由于机体感染HIV而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缺陷病,即ACD正确,B错误。
故选:ACD。
(10)A、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可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是一类随体液运输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细胞因子激活免疫细胞,激活的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这个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直接攻击肺组织细胞的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如果阻止GM-CSF与其受体结合,可减弱单核细胞释放Monokines,从而减弱“细胞因子风暴”,D正确。
故选:AD。
(11)A、由于“提高受体部位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所以可判断5-羟色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
B、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错误;
C、识图分析可知,SSRI可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提高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的概率,C正确;
D、抑郁症可能与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过低有关,由题意“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干扰素γ等表达水平升高”可知,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12)由于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等原因,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仍然可能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故答案为:
(1)D
(2)ABD
(3)大脑皮层
(4)C
(5)当T细胞活性下降,乙酰胆碱分泌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巨噬细胞可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加剧
(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7)BD
(8)ABD
(9)ACD
(10)AD
(11)C
(12)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
图示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可使免疫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同时炎症细胞因子刺激迷走神经纤维A,最终引起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促进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同时炎症细胞因子还可刺激下丘脑分泌物质a,通过分级调节使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1.【答案】温度 营养物质(培养条件)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 后 24÷16×400×10000×100×10=6×109 高于 a>b a<b b 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 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值不适宜) 标记重捕法 多 J 10 20
【解析】解:(1)据表格可知,A和B对照,自变量为温度,A和C对照,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培养液,即营养物质(培养时间)。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即在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3)图甲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24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4÷16×400×10000×100×10=6×109(个)。
(4)据图乙可知,b批次增长较a快,说明b批次接种可能高于a批次。曲线a、b均为“S”形增长曲线,在t1时曲线a正处于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曲线b种群数量大于,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t1时,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故种内斗争强度a<b。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若在t2后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且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使环境阻力增大,最终使得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
(5)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只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若捕获后的动物更难捕获,根据公式:初次捕捉标记数÷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会偏小,使总数偏大,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多。
(6)图丙中,前5年λ值大于1,且是定值,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在10年前,λ值都大于1,10年到20年,λ值小于1,根据J形曲线的公式,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大,在第20年时种群的数量降至最低。
故答案为:
(1)温度 营养物质(培养条件)
(2)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 后
(3)24÷16×400×10000×100×10=6×109
(4)高于 a>b a<b b 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值不适宜)
(5)标记重捕法 多
(6)J 10 20
在分析表格时要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找出自变量。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在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计算时,要善于利用公式: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
本题考查酵母菌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AB A D ABC 细胞核 液泡 2,4-D能促进拟南芥细胞的分裂,而NAA对此有抑制作用;NAA有较弱的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而2,4-D对此有抑制作用 长日照 光周期改变不影响CO缺失突变型、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种子的大小,而改变了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的大小
【解析】解:(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是有根尖、茎尖、幼嫩的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AB正确,CD错误。
故选AB。
(2)分析图甲,可知,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GA的作用一直是促进作用,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A、由图可知,IAA的浓度a时,生长素对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根不生长,对茎的作用未知,A错误;
B、由图可知,GA的浓度为b时,促进根的生长,B错误;
C、IAA浓度大于b时,随浓度的增大,茎的生长先表现为促进作用,后表现为抑制作用,C错误;
D、由图可知,相对茎而言,根对IAA和GA更敏感,D正确。
故选D。
(4)农业生产中常用2,4-D、萘乙酸(NAA)等生长素类似物,而不直接使用从植物体内提取的IAA,主要原因是IAA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甚微、IAA易发生光氧化导致分解、生长素类似物生产过程简单,而生长素类似物不容易被酶分解(植物体内没有对应的酶),AB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5)表中细胞的结构A表示细胞核;成熟细胞中有大液泡,液泡会把细胞核挤到细胞的一侧,③组中细胞内细胞核的位置与①、②两组不同,被液泡挤到了细胞的一侧,可以推测③组细胞有大液泡已成熟;观察图表能够发现添加2,4-D促进细胞分裂,添加NAA促进细胞成熟,故可以推测①2,4-D和NAA对拟南芥细胞作用的差异有:2,4-D能促进拟南芥细胞的分裂,而NAA对此有抑制作用;②NAA有较弱的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而2,4-D对此有抑制作用。
(6)由图甲乙可知,拟南芥在短日照时种子变小,故拟南芥属于长日照植物;CO缺失突变型拟南芥、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在长日照、短日照时,种子大小没有变化,故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与CO、AP2均有关,依据是:光周期改变不影响CO缺失突变型、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种子的大小,而改变了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的大小。
(7)光是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拟南芥属于长日照植物,由图可知CO缺失突变型拟南芥种子小、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种子大,CO对AP2的表达是抑制作用,长日照下,促进CO基因的表达,对AP2的表达是抑制作用增强,从而种子大,短日照下,抑制CO基因的表达,对AP2的表达是抑制作用减弱,从而种子小。
故答案为:
(2)A
(3)D
(4)ABC
(5)细胞核 液泡 2,4-D能促进拟南芥细胞的分裂,而NAA对此有抑制作用;NAA有较弱的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而2,4-D对此有抑制作用
(6)长日照 光周期改变不影响CO缺失突变型、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种子的大小,而改变了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的大小
(7)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两重性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