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小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①在中国传统教...
2024-02-20 08:30:23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来源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⑤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⑥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⑦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⑩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⑪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⑫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是 ;这样做的根据是
2.第⑩段从囗囗和囗囗两方面对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进行了阐述。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中怀疑求真态度的重要性。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
4.综观全文,“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作者认为在科学、人文学和个人行动方面都要重视实验精神,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的,研究圣人的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2.原因 表现
3.C
4.新知识要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实验者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
5.科学实验在科学(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毋庸置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居里夫妇发现镭,都经历无数次的实验。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综观自然科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的佐证。他们或则是直接建立在科学家们大量实验现象的发现、观察和探索之上;或者是学者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或理论模型,甚或在演绎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的预言;但是不论这样的理论看起来是多么合理,在数学上又完美无缺,但是在得到实验验证之前,它仍不能成为科学的定论。因此我们说,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爱因斯坦说:“一个矛盾的实验结果就足以推翻一种理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实验举足轻重的地位。(意义与实例相结合阐述)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综合第三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和第四段“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 般人”第六段:“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可得到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检索区在第十段,“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谈的是原因,“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谈的是表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原文是“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不妥。B“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理解错误。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说法过于绝对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可以理解为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答案检索区在5678几个自然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科学、人文学和个人行动方面都要重视实验精神,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你的认识”,要注意审题,选择熟悉的一个方面解答,不要面面俱到,注意分条。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