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10-25 12:49:27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醒: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3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节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45个单位及特邀人士的代表(包括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大会上所致开幕词中,坚定地说出了那一句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的名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
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正如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记载和昭示的: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再上溯至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开启了建国大业的理论思考,并逐步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长篇著述,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明确地提出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的结论,从建国意义上延续着为历史所证明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顺应了时势,也是在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下的制度性安排,是一个历史必然。
(节选自逄立左《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旧政协会议是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形成了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B.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
C.新政协会议虽然沿用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但和旧政协会议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
D.新政协会议召开的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并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紧扣住了“政治协商”这一主题。
B.“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同志所作开幕词中最激动人心的语句,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C.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
D.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述中的理论,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准备。
3.两则材料都提及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各自的表达意图分别是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把麻袋围在肩膀上,架着小船起航了。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除了船舵,它还算是完好无损。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自己已经到了海流中间,可以看见沿岸的海滩村落里的灯光。他知道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回家已经毫不费力了。
不管怎么说,风是我们的朋友,他想。接着他又想,那是有时候。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还有床,他想。床是我的朋友。就是床,他想。床是一件很不错的东西。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轻松。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他想。
“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老人与鲨鱼的殊死搏斗,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B.“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桑地亚哥的语言反映了他坚定自信、战斗到底的决心。
C.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厄运是不可抵挡和战胜的。
D.意蕴深刻的象征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特点。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生活;马林鱼象征着人生的理想;鲨鱼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5.文中描写老头与鲨鱼搏斗时,有“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等心理描写,这些描写是否削弱了老人的硬汉形象?
6.老人精疲力竭时自问“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接着他说“没有什么把我打垮。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请说说这句话蕴含怎样深刻的哲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恐惧)
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伤害)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政令)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充实)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9.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1.结合文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不忍人之心”的理解。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笳鼓喧”与三、四两句相呼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场气氛,同时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
B.颔联写了积雪万里,寒光凛凛,军队在边关曙色中行进,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之气。
C.颈联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写出地势的险要、威严,同时也说明为了保证边防安全,需要有强大的军队来戍守和保卫。
D.尾联借用东汉班超投毛从戎和西汉终军请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投身沙场、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13.这首诗既气势非凡,又感奋人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名句默写。
(1) , ,当其无,有车之用。
(2) ,当其无,有器之用。
(3)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 。
(4)知人者智, 。
(5)知足者富, 。
(6)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
(7) ,则无败事。
(8)其脆易泮,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15.对联体广告是指用对联的形式创作的广告。作为广告形式的对联自古有之,古代商店门口的“楹联”,就是宣传商品的广告方案,如“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酒馆楹联)。下面是古代两幅药店门口对联中的用语,顺序已经打乱,请根据提示重新组合补写成两幅对联。(用语不得遗漏)
架上 懒病 不惜 心灾 药生尘 不能治 怎可除 除世上灾 治天下病
(1)上联:只愿世间人无病,下联: 。
(2)上联:天下药 ,下联:世上人 。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丰村三面环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蜒穿村而过。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低地依次而建,①________。整个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纷繁有序,由南向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设计②________。目前,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已经划定;永丰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不得建古建筑中心区域新房。如此一来,永丰村古宅、古河、古道、古桥③________,浑然天成,可谓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路边一片花海,迈步进入,总会惊起群群飞鸟。天一黑,灯光渐渐熄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星光和蛙声一片。闫峰放弃在上海从事的设计工作,在这里建设了融合民宿、染坊、酿酒、陶艺等功能的“山里研工社传统手艺研习基地”。他说,永丰村有一种潜藏的美丽,这里的文化底蕴、淳朴民风、山水风光都深深吸引着他,这里有设计的源泉。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面是几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流行语:
(1)敢喝头啖汤----“头啖汤”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俗语言,指煮出来的第一口汤。青年一代率先探索和尝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从我做起----1979年清华学子率先喊出这一口号,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当时青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与工作的最强音。
(3)志愿服务----青年一代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由此带动全国更多的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4)世界范----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青年越来越自信、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
(5)厉行节约----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厉行节约。
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读了上面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材料一是回溯历史,交代此次政协召开的历史渊源;材料二中是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论述中国人民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历史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错误,根据材料一“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可知,这个意义才是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原因,“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因果不当。
C.“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二“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说明新旧两次政协会议建国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不符合文意。
D.“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错误,根据材料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可知,“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不符合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错误,根据材料二“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可知,“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不符合文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由“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可知,材料一主要是回溯历史,交代此次政协召开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选自逄立左《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一文,由“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可知,材料二中是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主要论述中国人民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历史地位。
4.C 5.(1)老头这种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的心理,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这是正常的。
(2)这些想法又是短暂的,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两者形成对比,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展示了老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让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更能突出他的高贵、坚强的精神。 6.①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自己和自己对话,精神上没有败给鲨鱼。
②老人对待失败有一种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平静地接受失败,平静地接受生活的苦难甚至不幸。
③当初争强好斗的欲望牵引着老人“走得太远”。老人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欲望。
④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厄运是不可抵挡和战胜的”错误。结合结尾“没有什么把我打垮”这句话分析,厄运并非不可抵挡,也可以战胜,尤其是精神上。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相关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徒劳”“全完了”属于老人面对源源不断到来的强大对手的无奈、畏惧、怯懦、退缩等消极懈怠思想。
其次从形象塑造上看,这些想法也仅现于一瞬间,而且虽然心理上这样犹豫恐惧着但行动上并没有停止或者放弃,老人一直在竭尽全力甚至全身心投入战斗,短暂的动摇一时的软弱和动作的迅猛、精神的果敢无畏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而突出了老人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无畏无惧的硬汉形象。
最后从表达效果上看,这些符合人的本性,属于人面对强敌时的真实想法,任何人在难以战胜的强大对手面前都不可避免的有茫然无措的表现,这样写更客观、真实、可信,更能触动人心,感染读者,展示了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饱满了人物形象,表现了精神性格,更能突出他的高贵、坚强,主人公的矛盾纠结增强了代入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人与自然博弈的力与美,也会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那个可怜又可敬的渔夫圣地亚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强大的硬汉!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这是老人赶走了最后一只鲨鱼后的反思反省,首先他承认自己被打垮了——船破损了,手里的工具没了,身体也受伤了,缺吃的少喝的,出海的收获——鱼也被吃光了,于是他扪心自问被什么打垮,并自答没什么能打垮自己,问话属于客观视角,答语属于主观层面,二者并不矛盾。其间融合了一些道理:客观生活我们改变不了,但可以调整主观心态,命运来了我们难以抵挡时精神上决不能屈服、认输;老人反思到“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启示生活中的我们:人生要有目标理想,但一定合适自己,不可好大喜功,否则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凡事要理性思维,不可盲目自大,失了分寸忘了初心,导致得不偿失。
7.C 8.D 9.B 10.(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涌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11.“不忍人之心”即为“怜爱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C项,“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意思是“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政”,政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以及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者,这;后者,正确的。
B项,前者,不是;后者,无。
C项,前者,到;后者,向。
D项,两个“贼”都是动词,残害。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段内容的能力。
B项,“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错误,“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以”,用;“不忍人之心”,怜恤别人的心情;“行”,动词,实行;“政”,政治;“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中,“凡”,所有;“端”,发端;“扩”,扩大;“充”,充实;“若”,像;“然”同“燃”,燃烧。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不忍人之心”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忍人之心”就是指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接着分析“不忍人之心”包括的范畴,由文中“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然后分析“不忍人之心”的意义,由文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知,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由“非人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等信息可知,缺失不忍人之心就“非人”,可见这种“不忍人之心”对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意义,联系现实来看,人一旦丢失这些“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会迷失本性,需要把这些找回才能恢复善良的本性。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12.B 13.①“气势非凡”体现在边境景象雄壮,积雪寒光,旌旗飞动,烽火连天,月色苍茫,云山重重,连天巍巍;这些景色气势雄豪,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的慷慨之气,绝少肃杀凄凉的色彩。
②“感奋人心”既体现在写景状物中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又体现在运用“投笔吏”“请长缨”等爱国名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壮美的、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情怀。
【解析】1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之气”分析错误,诗人看到万里积雪,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故选B。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诗人初到边塞重镇,极目四望,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扑面而来,不禁激情满怀,豪气勃发。一个“惊”字,既传达出远道而来的诗人的特有感受,意境开阔,雄浑壮观,有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势。诗人虽然早年没有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到三边如此险壮,顿时豪气勃发,要学西汉时的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番雄伟的功业,诗歌运用典故,借班超投笔从戎的历史史实以及终军请缨的历史典故来抒发诗人感慨投军报国,立志杀敌的坚强决心以及雄伟壮志,诗歌彰显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情怀;这首诗歌中用语极为有力度,“喧”“动”“拥”彰显出磅礴的自然气势。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14. 三十辐 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长 自知者明 强行者有志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慎终如始 其微易散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毂”“埏”“埴”“矜”“末”。
15. 不惜架上药生尘 治天下病懒病不能治 除世上灾心灾怎可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1)结合“世间”“人无病”分析,有病就需要用药来治疗,故而下联应该有“药生尘”,药物一般摆放在架子上,故而下联还有词语“架上”,然后根据对联上下联的对应关系,合理排列对出下联即可。
(2)结合“懒病”“心灾”“不能治”“怎可除”“除世上灾”“治天下病”分析,把词语分类,“懒病”“治天下病”“不能治”为一类,“心灾”“怎可除”“除世上灾”为一类,调整语序,对出对联即可。
16.①错落有致 ②独具匠心 ③相映成趣 17.示例:目前,永丰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已经划定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不得在古建筑中心区域建新房。 18.措辞典雅富有美感;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更能体现自然环境的优美,体现古文化村落保护的成效。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面对永丰村的介绍,永丰村的古宅是极富情趣的,故填“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第二空,语境是说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设计独特巧妙,故填“独具匠心”。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第三空,“相映成趣”突出趣味,与主语“古宅、古河、古道、古桥”搭配恰当,故填“相映成趣”。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段文字的中心是“永丰村古建”,所以三个分句要围绕这个中心逐层展开,分号的使用也表明层次的区分。 “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已经划定”,这一分句与前文语境中的陈述重点“永丰村古村落建筑”关联不够紧密,把“永丰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放在前面。
“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已经划定”,应改为“已经划定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以便与上下文的陈述对象“永丰村所有古建”保持一致。
“不得建古建筑中心区域新房”中定语“古建筑中心区域”语序不当,应为“不得在古建筑中心区域建新房”。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分句结构一致,字数相等,句式整齐。
整句表达能够增加文字典雅的美感,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典雅的美感符合古文化村落保护的内容,整齐的句式与前后文散句结合,错落有致,富有诗意,与自然环境的优美相映生辉。
文段内容是记叙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既有历史文化厚重的一面,也有乡村自然秀美的一面,改为整句可以增加文字典雅的特点,而原句“路边一片花海”中陈述对象为“路边”,与上文“可谓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衔接不够紧密,而““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强调突出人走入花海后的效果,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环境的优美,体现古文化村落保护的成效,所以改句表达效果更好。
19.例文:
与时代同行,做新时代青年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与时代同行,做新时代青年”。
时代成就英雄,英雄铸就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感知时代的律动,让青春的心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要做勇于创新的青年。20世纪以来,知识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知识半衰期大大缩短,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变革创新层出不穷,高铁、移动支付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而我们作为新世纪出生的零零后、互联网的原居民,天然的拥有了超越前人的知识资源和条件。我们不仅要有脑髓和眼光,如鲁迅先生所言“自己来拿”,更要有毅力和决心自己埋头钻研,创造出我们自己所有的、引领世界的技术和产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紧跟时代,为时代的发展做贡献。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要做努力拼搏的青年。于国家,在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情况下,我国仍存在着核心技术自主权不足、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期等挑战;于个人,就业竞争激烈、经济压力挤占精神生存空间等挑战也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继承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青年“敢喝头啖汤”的探索精神,勇敢的面对挑战。在从我做起、奋发图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要将个人的努力镕铸于祖国发展的历史中而不朽,做勇立潮头中流击水的健儿。
这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我们要做有世界范的青年。新中国一路走来,朋友圈越来越大,尽管世界上仍存在某大国不断退群、难民危机等诸多问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随一带一路通向世界的不应只有商品,还有中国人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愿景。我们应具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情感与诉求,明确我国“和平大国”的外交定位,避免“崇洋媚外”或“大国沙文主义”的不当心理,让我们每个人走出去都成为中国人的名片。
同学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时代提供画布,我们挥洒美景。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我们的梦想有多雄奇,未来的中国就有多美丽。我们应与时代同心,做新时代青年!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材料为五则,选取了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人的流行语。五则材料的解读需要注意其背景,“四十年来”暗示的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换言之,五则材料所涉及的流行语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青年的实践探索及价值追求的浓缩。“敢喝头啖汤”,体现的是70年代末青年一代的探索尝试,体现的是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从我做起”体现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志愿服务”体现的是当下青年一代的奉献精神、乐于助人的价值观。“世界范”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一代自信、理性的国际思维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厉行节约”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一代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对五则材料的解读,五个流行语指向更多的是不同时期青年的实践探索及价值追求,但并没有直接说明相应的“不同时期”究竟是怎样的时期,这些时期各有什么特征,而这恰恰是考生阅读积累及思想积淀的一个分水岭。考生是否对这些流行语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是否能把不同时期青年的实践探索、价值追求置于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分析、论述、评价,是区分考生思维及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尺。
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要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紧扣时代需求谈新青年应该有的样子;“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就要求了写作文体为发言稿,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和互动性、感召性。
写作时一是要明确具体地概括提炼出相应时代的特征,要对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有所涉及、有所呈现;二是在“感知时代律动”的基础上再展开论述如何争做新时代的青年,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把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应时代之所需,顺时代之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例如“敢喝头啖汤”体现的是青年的探索与尝试,应把敢于探索尝试的精神及行为置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论述其意义与价值。行文中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如列举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历史事件,论证青年人的行动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这样才更有意义。
立意:
1.与时代同行,做新时代青年。
2.新时代青年应与时代同频共振。
3.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