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上册 5.16 浮和沉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10-23 13:20:06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醒: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浮和沉》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教材与目标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课
【教材分析】《浮和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一课时(全书第16课)。在本单元中涉及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计划在本课时实验当中引入测力计的使用。本课带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之一浮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乒乓球实验导入,准备木块、钩码、塑料球、玻璃球、回形针和硬币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该部分将课本实验按压浮在水面上的气球改为按压浮在水面上的木块,避免和弹力混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该部分引入多种实验,从多角度验证),得出结论没入水中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继续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思考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课标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课标学习内容与要求】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喜欢做实验,动手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在做实验时,大部分学生已学会仔细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能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记录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本课当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实验当中理解到什么叫做浮力,尤其思考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三年级学生性格中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因此在科学实验中更需要学生之间配合协作,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共同完成实验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浮力。
2.科学思维:体会浮力,对不同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重点)
3.探究实践:知道测力计如何使用,知道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难点)
4.态度责任: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达成评价
1.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体的某些特和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
2.科学思维: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提供支撑性的证据。
3.探究实践:初步具有根据具体现象与事物提出探究问题,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制定简单探究计划的能力。掌握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
4.态度责任: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素养指向
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教师完成乒乓球的浮沉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乒乓球的变化,并根据教师提示说出生活中观察到的浮和沉的现象。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 活动1:认识浮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识别,观察,引导学生猜测物体的浮沉现象。学生活动:观察结构性材料(木块,钩码,塑料球,玻璃球,回形针,硬币),做出自己的猜测并记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记录。 活动2:体会浮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浮力,出示浮力定义。学生活动:小组成员轮流用手竖直向下轻轻按压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或塑料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活动3: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测力计的使用) 教师活动: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引导学生通过两组实验来验证猜测。教师介绍测力计和钩码的使用。 做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进行猜测,自由选择任一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知道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实践应用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加深学生对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出示热气球上升的图片。学生活动:提出问题,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探究实践
5板书设计: 三、拓展、反思与评价在学习单的设计上体现反思与评价,通过教师口头评价和小组评价,学生互评,提升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能力
《浮和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的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实验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透彻理解浮力的概念,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展示各自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有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科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现成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研究科学知识。在探究浮力的概念时,设计了感受浮力活动,通过小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自主地进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精心设计学评单,体现高效课堂用多种实验方法验证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思考。这也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最后以课外拓展的小实验结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