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2023-11-13 12:08:55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渭南市华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
第Ⅰ部分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面是先秦古诗《赓歌 股肱喜哉》中记载的一次“互动式对话”。
◎帝舜作歌日:“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掌刑狱)和而歌日:“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这种“互动式对话”
A.打上了原始民主的烙印 B.促进了权贵阶层的产生
C.折射出君臣关系的萌芽 D.催生了古代社会的转型
2. 西周时期,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祭祖礼仪。祭祀时,大宗的嫡长子主祭,遵守前庙后寝、左昭右穆等一系列严格的祭祖礼仪,内容涉及君臣、父子、性别、言行举止等各方面。周代完善祭祖礼仪意在
A.维护政治伦理秩序 B.追念祖先功绩
C.明确贵族等级秩序 D.缓和阶级矛盾
3. 有学者指出:“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该学者意在说明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 B.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
C.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 D.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4. 周代,礼乐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和敬神有吉礼,朝聘会盟有宾礼,行军打战有军礼,丧亡殡葬有凶礼,婚冠饮宴有嘉礼。周代重视礼乐文化旨在
A.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 B.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
C.完善国家的典章制度 D.弘扬儒家的礼治思想
5. 据秦简记载,当时曾出现官吏迷路不知道上任的具体地点、县丞不熟悉律令、赋敛执行不力等情况。这些情况整体说明,秦朝
A.中央集权弊端凸显 B.文书行政机制滞后
C.国家治理尚需完善 D.交通通讯技术落后
6.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7. 秦国早期军功爵制“重爵轻官”,高爵与低爵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且低爵也享有很多权利;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重官轻爵”,高爵与低爵间不可逾越,低爵仅为荣誉头街,权利大大缩小。由此可知二者都
A.未能巩固封建统一局面 B.有利于打击贵族的势力
C.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沿用了前朝开创的制度
8. “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这反映了宋朝( )
A.谏官失去对皇权的制约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中央集权程度持续加深 D.谏官制度的完善
9. 下表《古代中国历代县级政区数目的变化简况》
据上表内容可推知
A.秦至宋的县级政区越来越小 B.县级行政设置较为稳定
C.汉代的统治区域最为辽阔 D.同类政区幅员波动明显
10. 下图为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有误的是
A.行政区划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B.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
C.最基本一级的行政区划有极强的稳定性 D.较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地位呈提升的趋势
11. 唐代法律规定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凡同财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外孙、孙等,皆可相互容隐其犯罪。同时,也明确规定了不得运用相隐原则的情况,如谋反、谋大逆与谋叛等。这反映出唐代法律的突出特点是
A.开始儒家化 B.律例合编
C.礼法结合 D.孝道至上
12. 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说明
A.官方意识形态推广缓慢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
C.基层管理出现根本变革 D.儒学教化功能发生异化
13.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实行南北分卷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出现“南北榜争”现象的原因是( )
A.保证科举录取公平性 B.严格官员考核标准的制定
C.南方更容易考上状元 D.不同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
14. 早期罗马法规定,无论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如何,只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式完成,契约就具有法律效力;从公元前l世纪起,罗马法规定,由于海难、海盗、抢劫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的违约,司法要予以救助并允许债务人抗辩。这一变化表明
A.罗马共和国开始注重社会平等问题 B.法律体制的公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罗马民主改革 D.成文法取代了习惯法是历史的进步
15. 565年,东罗马帝国的法学家把查士丁尼一世于535年至565年间陆续颁布的168条新敕令(以行政法规为主,包括部分关于遗产继承制度方面的规范)汇编成《查士丁尼新律》,以作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家的这些做法
A.旨在总结罗马法学成就 B.有力捍卫了土地私有制
C.为近代司法提供了渊源 D.利于完善罗马法制体系
16. 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复兴,城市是主要的复兴地,这与早期城市具有一定法治实践相关。城市的法治实践就是保障、规范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法律需求,即城市出于对市民管理、城市防卫、商业发展、税收等方面的需要,对法治提出了较高要求。罗马法在中古欧洲复兴是因为
A.罗马法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罗马法奠定了近代欧洲法治基础
C.当时欧洲城市法治基础完善 D.欧洲城市自治推动商业发展繁荣
17. 公元799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被宗教内部的人袭击并且被拘禁起来。随后,查理大帝用武力威慑的方式和教皇国进行斡旋,很快利奥三世回归教廷重新执掌教政。第二年的圣诞节,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理曼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说明
A.天主教和东正教矛盾尖锐 B.查理大帝依靠教皇建立罗马帝国
C.查理大帝与教皇互相利用 D.查理大帝与教皇两权并立分割欧洲
18. 1793年,华盛顿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他指令国务卿写信给最高法院大法官,要求他们提供意见。大法官回信说,经过慎重考虑,如果他们经不起诱惑而对与法庭职务无关的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是不恰当的,因此拒绝发表意见。他们还提醒道,总统只是行政分支的首脑,宪法规定他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不归他管。这一事例表明的政治理念是
A.权力分立 B.主权在民
C.共和主义 D.联邦原则
19. 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上述观念
A.体现移民对英国的认同 B.反映出联邦制的弊端
C.影响了国家制度的建构 D.加强南北方间的矛盾
20. 1831年3月1日,英国辉格党格雷政府公布提案,取消衰败选邑,把原属107个镇的席位转让给大城市和各郡,同时扩大选举制,实行财产资格制,农村、城镇中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民或房产持有人都可以得到选举权。该提案
A.改变了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现状 B.结束了新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局面
C.回应了中等阶级对参与政权的需求 D.旨在限制国王对英国议会的影响力
21. 1881年7月,由于美国政府在分派官职过程中的不均,加菲尔德总统被一位求职未果的年轻人刺杀。该事件在19世纪末期引发了一场历史影响巨大的官吏制度改革。材料说明美国官制变革直接缘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政治局势动荡
C.对外战争的影响 D.旧制度的弊端
22.下图所示是发生在近代美国的一起政治事件。该事件主要反映出当时美国
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一座火车站被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
A.官员选用制度存在着严重问题 B.政党政治加剧了南北冲突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D.政府腐败降低了行政效率
23. 1881年至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了约14倍,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每10年增长文官数量超过3万,到20世纪初,每20年增长的文官数量都超过20万。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B.政党内阁的效率提升
C.政府职能扩大的趋势 D.政治腐败问题的加剧
24. 据统计,中央政府一级的公务员,2010年度录用了1.4万余名,其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占93.4%。2011年度录用了1.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7.1%;2012年度考生有15.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2.3%。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
A.使中央政府人才济济 B.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
C.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25.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
26. 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章程。该章程规定:内阁由国务大臣(十三人)组成,包括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各部大臣共十人。当时仅外务部、学部、邮传部大臣为汉人,其余七部长官皆为满人。新内阁的设置还剥夺了地方督抚直接向皇帝上奏人对的权力。由此可推知,清末的新内阁官制改革
A.主要效法英国的文官制度 B.满足了立宪派的政治要求
C.使清廷政治处境更加孤立 D.致力于重塑中央集权体制
27. 1949年,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后来,各民主党派均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材料表明中国
A.党派监督职能正在消失 B.民主党派失去存在基础
C.爱国统一战线范畴扩大 D.多党合作基础日趋坚实
28. 1982年宪法的通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第二阶段全民讨论(1982年5月至8月);第三阶段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这部宪法
A .通过历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产物 D.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29. 我国某法律规定:“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
A.规范了公务员考试选拔程序 B.建立了干部分类管理的制度
C.细化了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 D.体现了干部选拔的宪法意义
30.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A.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 段灼传》
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摘编自[宋]《神童诗》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提到了哪两种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2.议会民主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种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重要法案
——根据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宪法将全部立法权赋予国会,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国会立法,但能宣布违宪,不少国会议员也意识到,造成“帝王式总统”的原因从根本上不在于总统过于强大,而在于国会过于虚弱。
——摘编自赵可金《治理美国:国会的角色与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议会斗争取得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斗争的实质。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分析美国“国会过于虚弱”的原因。这些反映了美国中央权力机构运转中的什么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议会民主的认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法合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礼法合治”思想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宝贵结晶,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礼法合治”思想推翻了礼治与法治的敌对状态,开创了礼治与法治、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相统一的理念,为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马伟霞《中国传统“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礼法合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CABAC; 6-10BBBBD;
11-15CBDBD; 16-20DCACC;
21-25DACDB; 26-30CDAAC
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的大意是大臣们乐意办事,君王振作奋发,一切事情都会兴旺发达。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君臣关系的萌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原始民主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权贵阶层产生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与古代社会的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祭祀时,大宗的嫡长子主祭,遵守前庙后寝、左昭右穆等一系列严格的祭祖礼仪,内容涉及君臣、父子、性别、言行举止等各方面”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出现了复杂的祭祖礼仪,有利于稳固国家统治,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维护政治伦理秩序的作用,A项正确;B项不是礼仪制度出现的目的,排除B项;祭祖礼仪通过国家礼制严格彰显了社会等级差异,单着并不是祭祖礼仪完善的目的,排除C项;礼仪制度适用于统治阶级,不存在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天命观”来阐明对商代的政治文化认同,这促进了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的遗存,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为了说明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局面基本形成,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周代的礼乐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即维护等级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故选A项;礼乐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目的不是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宗法、分封制,不是完善国家的典章制度,排除C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出现官吏迷路不知道上任的具体地点、县丞不熟悉律令、赋敛执行不力等情况,说明秦朝国家治理尚不完善,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国家治理的欠缺,并不是文书行政机制的滞后,也不是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排除B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及“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向……中央集权、分级管理”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任免郡县长官以及郡县对中央负责,实现了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选B项;郡县制下有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等,这是由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排除C项;官僚政治下,官僚无独立自主权,易人浮于事,且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地出现决策失误,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秦国早期、秦汉都实行军功爵制,“重爵轻官”、“重官轻爵”都削弱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是军功爵制的影响,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可知,宋代的谏官与之前的不同在于,其将监督的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大臣,特别是执政大臣,说明执政大臣的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而皇帝权力受制约减少,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而非失去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项;中央集权描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说明谏官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秦到清,中国的县级政区在1000到1587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较小,可推知县级行政设置较为稳定,B项正确。材料数据只能看出数量,无法看出县级政区的范围大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统治区域最为辽阔的是元代,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政区幅员的波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示意图展示,秦朝、汉末魏晋、宋朝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分别是郡、州、路,仔细观察示意图,可以看出郡、州、路在其随后的朝代时期里,地位都下降了,而不是呈提升趋势,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据示意图可看出行政区划不停的在变革,但整体来说仍在郡县制的概念范畴内,故行政区划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部分朝代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如郡、州、道、路、行省一直处于变化中,可见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示意图可看出最基本一级行政区划“县”确实有极强的稳定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同居相隐不为罪的规定照顾到了血缘伦理,但是谋反与谋逆等不适用于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都是在用儒家思想来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教化,以强化儒家思想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题干中提到明代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并不能说明官方意识形态推广缓慢,排除A项;题干所述信息是基层管理的辅助手段,并不是基层管理的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儒学教化功能始终是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来推行的,所以材料中现象不是其功能的异化,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南移,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举人录取较多,为了维护统治,明清时期采取南北榜制度,D项正确;南北分卷制度不利于科举录取的公平性,排除A项;材料属于录取制度的变化,不属于官员考核标准,排除B项;实行南北分卷制度后北方比较容易中举,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罗马法不考虑主观意图,维护一切达成的契约关系;后来,法律更多考虑到违约者的客观原因,并允许司法救助和债务人抗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债务人的利益,体现了法律体制的公平,故选B。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查士丁尼新律》,以作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罗马法体系不断完善,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法学家汇编《查士丁尼新律》的信息,并不是总结所有的罗马法学成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保护土地私有制的信息,排除B项;罗马法为近代司法提供了渊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据“城市出于对市民管理、城市防卫、商业发展、税收等方面的需要”可知,其体现了12世纪的城市自治带动了商业发展,故选D项;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罗马法复兴只是作为城市自治的背景之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欧洲城市法治自身的基础完善,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材料“查理大帝用武力威慑的方式和教皇国进行斡旋,很快利奥三世回归教廷重新执掌教政。”体现了在查理大帝帮助下,利奥三世回归教廷重新掌权;材料“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理曼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体现了在教皇帮助下,查理曼加冕称帝,可见查理大帝与教皇互相利用,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天主教和东正教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查理大帝建立的不是罗马帝国,而是法兰克王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查理大帝与教皇互相利用,材料并没有涉及查理大帝与教皇两权并立分割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总统只是行政分支的首脑,宪法规定他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不归他管”体现了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有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并相互制衡,以维护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可知,美国的13个州有自己的宪法,各州也没有统一的美国人意识,地方在政治与民族观念上都有相当的独立性,这对地方保留一定权利的联邦制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对英国的认同,且当时处于独立战争时期,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选择联邦制的原因,并非联邦制弊端,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州之间的差异,不能体现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取消衰败选邑,把原属107个镇的席位转让给大城市和各郡,同时扩大选举制,实行财产资格制,农村、城镇中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民或房产持有人都可以得到选举权”可知,在城市及农村实行财产选举规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适应了新兴中等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举措并不能改变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现象,排除A项;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现结束了新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约束国王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D
【解析】材料“美国政府在分派官职过程中的不均,加菲尔德总统被一位求职未果的年轻人刺杀”“官吏制度变革”体现的是由于传统官制的弊端,导致加菲尔总统被刺杀,推动了美国的官制变革,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旧制度的弊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政治局势动荡、对外战争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答案】A
【解析】材料中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被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反映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政党分肥制”,选获胜的政党通过任命公职报答该党的积极支持者。在这种制度下任人唯亲,不问其是否胜任,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因此造成用人不当,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浪费严重,官吏贪污舞弊,党派倾轧,政争激烈。每一次选举后便发生一次人事大变更,使行政管理混乱,政治不稳定。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反映“政党分肥制”容易引发相互争斗和政治混乱,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南北冲突,排除B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材料所述主要是美国的政党和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上的腐败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文官数量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职能扩大,促使政府招募各类人才,C项正确;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能促使政府职能扩大,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内阁效率提升,排除B项;材料末涉及政府腐败问题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
2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公务员的报考和被录取者,绝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反映出公务员考试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央政府人才济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公务员考试已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公务员考试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推动了法律、军队、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政的意义,而不是其主动进行变革,排除A项;清末新政没有张兴民权,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变革速度过快,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当时仅外务部、学部、邮传部大臣为汉人,其余七部长官皆为满人。新内阁的设置还剥夺了地方督抚直接向皇帝上奏人对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建立“皇族内阁”,暴露了其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使清廷政治处境更加孤立,C项正确;文官制度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文官的考试选拔,排除A项;皇族内阁的设计使立宪派大失所望,没有满足立宪派的政治要求,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设立与中央集权没有关系,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7.【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49年,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后来,各民主党派均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后来,各民主党派均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反映了多党合作基础日趋坚实,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不是党派的监督职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坚持的理论指导”,而不是民主党派的基础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未涉及统一战线的范畴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草案经全民讨论后,再由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A项正确;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1982年宪法的通过并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2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中材料可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相关内容,这一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A项正确;B项是我国干部统一管理体制下的分类管理制度,与题中信息不相符合,排除B项;公务员选拔与高级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区别,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精神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排除D项。故选A项。
30.【答案】C
31.【答案】
(1)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趋势: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2)内容:实行学堂考试选官和留学生考试选官制度;废除科举制,设立咨议局和资政院;实行议员制,议员分钦定议员和民选议员。进步意义:有利于改变政府的人才结构;有利于教育发展,培养新式人才;为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不同: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民主,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加公平民主;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中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中对公务员有政治要求。启示:官员选拔制度与一国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政治状态的现实反映。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九品访人”、“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两种选官制度分别是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选拔标准上是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选拔方式上是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根据“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可知是实行学堂考试选官选官制度;废除科举制;结合所学,还可从实行议员制,议员分钦定议员和民选议员等进行回答。进步意义:综合所学可知,可从有利于改变政府的人才结构;有利于教育发展,培养新式人才;为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等进行总结。
(3)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西方。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根据“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可知,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民主,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加公平民主;根据“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可知,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中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中对公务员有政治要求。启示: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官员选拔制度与一国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政治状态的现实反映。言之有理即可。
32.【答案】(1)成果:保证议会立法权;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宫廷和国王权力;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2)权力分配:总统是政府首脑(或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
原因: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特点:制约与平衡。
(3)认识:议会民主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国情产生不同的议会制度。
【解析】(1)成果:依据材料“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得出保证议会立法权;依据材料“规定……至少3年召开一次”,得出定期召开议会;依据材料“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得出限制宫廷和国王权力;依据材料“在新兴城市新设40多个选区”,得出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
实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斗争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2)权力分配:依据材料“宪法将全部立法权赋予国会,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国会立法,但能宣布违宪”,结合所学可知总统是政府首脑(或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
原因:依据材料“从根本上不在于总统过于强大,而在于国会过于虚弱”,得出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
特点:依据所学可知美国中央权力机构运转中体现了制约与平衡。
(3)认识:从减少决策失误角度分析,得出议会民主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从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得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从不同的国情分析,得出不同的国情产生不同的议会制度。
33. 【答案】
论题:礼与法、德与刑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2分)
阐述:“礼法合治”思想是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对古代中国乃至现代国家治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百姓,重视民生民意,如“为政以德”“仁政”,但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时代,其思想没有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要求,在其指导下,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极端重刑主义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认为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都是统治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汉代开始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此后,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礼法结合,明清乡约教化和法律合流。无一不体现礼与法、德与刑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特征,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今天中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参考意义。(8分)
综上所述,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调发力,共建和谐社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