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
2024-03-20 08:25:47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和解析
退而知之
春光明媚的大地,一方方的稻田水清如镜。
田里的秧苗,整齐地排列在农人的身前,好似它们很享受农人为它们做的规划,一行行,一道道,不歪不斜,均匀如织。几个插秧人,俯首躬腰,疏疏落落地散落在田野里,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动作娴熟而有节律;他们的倒影,与青天白云一同映倒在水中,在一波一波的涟漪中,构成自然的水墨作品。这情景不禁让我想到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短短几行字,渗透着几分禅意。这世间,何人不是把目光投向前方?何事不是将脚步迈向未来?或许,只有农人插秧,才是一步一步地往后退,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一步。
试想一下,若是农人一直向前插秧,插出的秧苗有那番境界吗?或许,刚插下的秧,因为急于向前,而被践踏于泥水之中。原来,就像插秧这样看似寻常简单的动作。背后竟然也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善男信女应该知道,寺院中都有一个规矩,在香客离开寺院时,不能阔步向前,而要一步一步退出庙门,退下阶梯,并双手合十,诚心祷告,净身回到生活中来。这个规矩,与农人倒退插秧竟如出一辙。祷告者一步步后退着离开后院,却是离佛越来越近,离道越来越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近,再看看这些插秧人,与其说农人是那些虔诚的香客,不如说这些秧苗是佛的化身,农人一次次地弯腰,一次次地后退。插出满田的碧绿,插出满心的希望。可想而知,当他们看到眼前的一片新绿,会是怎样舒朗的心境!
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人们为名奔波劳累,为利碾转忙碌,在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之间徘徊,看起来,他们似乎在大步流星地前行着,可回头一看,不禁黯然发现,自己虽付出了许许多多,却还是站在原地。想得到的,或是曾经得到的,但猛然发现,这些都成过眼云烟,自己耕作的那片心田,此刻却凌乱不堪。
阳光洒满田野,心同时被照亮了。看着插秧的农人,我明白了,一切执念都是心魔,曾经过分看得很重的事,随着时光的逝去都会云烟俱散,唯有内心的那一片宁静是亘古不变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当我们被红尘俗世所扰时,不妨再去看农人插秧,看他们在退步之间,海阔天空的享受。
沉思间,又有几行秧苗,随农夫后退的脚步延伸开来。
静而知之
以心灵的宁静感悟生活。--题记
静是什么?你也许很茫然。
忙是什么?你一定很了然。
马路上的风驰电掣,人行路上的行色匆匆,人们脸上无不写着一个字--忙。忙是当下人们最普遍的感受。
为什么而忙?为生活,为生计,为赚更多的钱,为得更多的利,为有更大的权,我们会有一千个忙碌的理由。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什么?是的,让我们丢失了至为重要的--静,心灵的宁静。在忙碌的社会,更需要静,因为静而知之。
庄子,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穿越时空告诫着行色匆匆的我们: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前有先贤,后有名士。清代李渔在家乡建亭,命名为且停亭,且拟联明志: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他劝解忙碌于名利场的人们,停一停,歇歇脚,在山水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获得一种生命的从容。
静而知之。还是让我们停一停匆匆的脚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以宁静的心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你会真正感受到山间那欢悦的鸟鸣。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以他宁静的内心享受着庸碌的世人无法感受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感受着明月、春鸟、溪流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也让我们后人感受到诗人那湾心湖的澄澈宁静之美。
静而知之。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真正知晓自己内心的需求,获得深邃的人生感悟。
还记得那位不朽的苏轼吗?乌台诗案,使其放逐黄州。在那段穷困潦倒的最失意的时光里,他保持着心灵的宁静,从而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并以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丽诗篇,抒发了旷达豪情,超越了世俗的荣辱毁誉,超越了成败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奢侈品,但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让我们以静涵养我们的心灵,以心灵的宁静感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生活之理,以心灵的宁静成就我们生命的从容与淡定。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上有所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构架,又呈现出适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是一道颇具亮点的作文题。“学而知之”见于《中庸》,导语引用了韩愈的《师说》。该题化自经典而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考生谈对多元化求知途径的感受,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