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024-02-21 08:34:08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B.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地
C.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乃韩信也 乃:竟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4.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答案和解析
1.D
2.A
3.C
4.(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
(2)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综合排除法,选出准确的答案。
划线句的大意是:当初为平民百姓时,(韩信)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其中“始为布衣时”是时间状语,时间状语往往独立成句,故“时”后断句,排除BC;注意“不得推择为吏”“不能治生商贾”的否定句格式和结构搭配,又依据“又”这一副词的提示,故“又”前必须断句,故排除A。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区分实词的具体类别和虚词的常见用法,回归原文,理解原句内容和意思,利用词语位置、搭配、句间关系、语气语调来分析,准确作答。
A项,“具食:吃饭的器具”错误,依据“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开饭时,韩信去了,(亭长的妻子)却不给他准备饭食。故“具食”的意思是:准备饭食。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依据第三段“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说的是滕公把韩信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虽然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度:猜测、估计;等:一些人;数:多次;言:说。推举;不我用:宾语前置句,不任用我;即:就;亡:逃跑。
(2)素:一向、向来;慢:对人轻慢;拜:任命;乃:是、就是;所以:……的原因;去:离开。
【点睛】
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渡过淮水,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高兴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回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