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2024-09-14 17:18:15 学考宝 作者:佚名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一篇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来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么?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女士在丈夫和女儿均不在世时,将她们三人所有的稿费均捐给了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鞠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么?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过:“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砥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二篇
马云曾说:这个世界不缺少钱,缺的是企业家的梦想与精神。而我现在要说:这个世界不缺少路边鼓掌的人,缺的是我们精彩的奔跑。
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越迈越大。但就在这样一种似乎要逼迫人去奋斗的生存环境下,仍然有许多人缩而不前。过去,是那些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中年人感叹一句生活的不容易,但流露出更多的是认请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执著,是一种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人生境界。现在呢,我却时常听到岁月的苍凉之音掠过年轻的嘴唇,看到年轻人被灵魂里潜藏的怯懦绊住脚步。所以冰心先生呐喊:切莫回头。
的确,年轻不是挥霍的资本,但它绝对是我们虽千万人吾往矣热血澎湃的最坚实的后盾。而当我们老了,还是可以拥有年轻的心。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什么借口来停留?我们应该奔跑,跑出自己的风采,并像那句充满豪情壮语的广告语说的:永不止步。
然而,很多人都不敢在人生路上尽情奔跑。生活使人人都学会了忍,但并未使人人都成为韩信。
所以,我想说,是挫折打败了我们的`怯懦,然后我们被自己的怯懦打败。一个人感到失败,不是因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在于没有勇气去做。在高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论调的今天,我依然坚信不以成败论英雄,就像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虽死事之惨,但孙中山先生仍然对这场战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只要你尽情奔跑,历史会给你最公正的评价,最热烈的掌声。
人生之路,沿途的风景的确需要欣赏、鼓掌,但驻足不前便失去了旅行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该成为自己的司马迁,不必去记载别人的丰功伟绩,而是记录自己坚实的足迹;不是为了让后世铭记,而是有一天自己可以回忆。
生而尽其动,让我们每个人都尽情地奔跑吧。如果海到尽头,那就天作界,如果山登绝顶,那么我为峰!
生命,因奔跑而精彩,我要为自己鼓掌。所以,我要认真地说:我要做自己的英雄。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三篇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四篇
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容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勉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吾辈固然不可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模仿。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略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而清夜扪心,精神与理想,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可分。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由是观之,读此三部实为大义。而社会上出了问题,也可以判断是哪一部出了问题。前日曼彻斯特的一声爆炸,我们不能不怀疑是其人性沦丧,未识心灵之书之缘故;未来我辈踏上社会,则不免多方掣肘,难言是已阅无字之书。书与书之间的衡量、比较、共进,不乏从现实利益出发,然而此中精义仍是要吾侪以人为本,以人类共同之精神为参照,同时以史为鉴,察人可以知己,观宇宙可知人心。
该作者之三书理论实为精妙,颇具博采众长之特性。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则独有精妙,无得裨益。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书为始。“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均是梦”,便是此理。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五篇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我们的终点。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我们的起点。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些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些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一直被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于此同时,已知被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期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近况?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答案。有些人把门视为起点,有些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交错纵横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天地。是进入还是退后?是大道还是小径?是青山绿水还是高楼大厦?门后有着不一样的魅惑,也有着不一样的艰难,万千的门户代表着万千的选择,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选择一直紧握在我们的手中,只看你摊开或是握紧,有没勇气推开那扇门。
门是因果,当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就注定着另一扇门的关合。门前是一段完结了的果,门后是一段等待开启的因,那是一段一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可以握在我们的手中。缘起缘灭,正好似门的开合,了却一段宿旧缘,重启一段新愿。一段路最后的终点,是由于你踏上了起点而产生的`,无始便无终,而无门便无路。
门是轮回。人间循环往复的旅程,在门的开闭间持续的重启,持续的前行。门是终结、亦是起源,像是圣经中记载的那场洪水,终结了一段文明的同时,也随着着新的世界的由来。万物都是在环形的跑道上赛跑,起跑的的那条白线,同样也是终点的那条红绸,持续的追逐角逐,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的样子。打开一扇门,就是开启一段新的生活,开启一段新的轮回。
我不知门为什么物,由于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期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生活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没办法想像的,唯有在开启将来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六篇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一句话:见天地,见自己,见天生。这与作家的“人生三书”理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即看天地万物的运行原理,读“无字之书”,即看到各种社会迹象,读“精神之书”,即看到自己内心的欲望。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既不读死书,也不吸收世界,也不闭锁内心?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丰富内心,消除烦恼,才是“读书”之路。
在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文字书籍”熟悉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浪潮日益给人们带来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今天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重要”,这样高尚的心灵就不会被无用的言论所厌倦。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尤为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坚定地阅读,读出信仰,读出永恒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法则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否则,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我们最终会毁掉我们所爱的东西。”知识和社会经验也可以成为人类的武装力量,从书籍和社会中消除渣滓和习俗,以实现精神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也有利于个人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日战争期间,一位文人说,他读宋人,不知道国家破家亡的痛苦。只有当国家在抗日战争中陷入危险时,他才能同情宋人。赫尔曼·黑塞在谈到阅读时说,当他读到歌德的《亲和力》时,他完全成为了另一本书,因为他误读了它。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用知识和经验来审视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更聪明的“读书”耳目。
诚然,无论哪本书,多读可能不好,但精读害怕陷入“尖”的困境。然而,这三种“阅读”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以知识和社会经验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从社会和书籍中去除杂质,找到真正的黄金,并在不断的循环中完美。从“文字书”和“文字书”的收入中,重读“文字书”和“文字书”的结晶。
这样,人生三读,难道不开心吗?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七篇
刚开始认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我们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让我们用心去感悟一下乡村!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八篇
提起“虚拟生活”,想必作为21世纪的我们早已不再感到陌生,甚至我们当下的生活每天都与“虚拟”这个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电脑计算机的问世解放了人类生产力,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则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将“虚拟”照进“现实”。
现如今,我们似乎不太可能脱离虚拟互联网而作为一个不与外界联系的独立个体生活。早些年,我们习惯于通过各大社交软件与朋友联络感情,通过电子邮件与工作伙伴沟通方案计划,通过网上银行将银行卡内虚拟货币进行转账汇款等等。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虚拟的传播媒介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彼此点对点的联系,使我们能够在现实中足不出户便可完成。近些年,各种网络购物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用户只需在线上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的方式选购商品,再通过移动支付平台付款,系统就会在线下通过快递的方式将货品送达用户手中,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
然而,在当我们每天享受着“虚拟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应该秉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分清“虚拟”与“现实”,更应警惕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从而迷失自我。对许多青少年而言,由于心智发育还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虚拟网络游戏世界的'诱惑,全身心地投入虚拟世界中,茶饭不思,既影响了生长发育又荒废了学业。久而久之,他们便已厌倦现实生活,又急于在虚拟世界中找回在现实世界缺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如此恶性循环,便再也分不清“虚拟”与“现实”,如不通过积极引导,终将被“虚拟世界”淹没,到头来只能是一声叹息。
综上所述,“虚拟”和“现实”是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的,我们不可能站在一个时点去评价两者的好与坏,因为我们无法将两者完全剥离开去。我们既不能片面地看到“虚拟”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将“虚拟”和“现实”作为两个对立面来思考问题。在我个人看来,让“虚拟”服务于“现实”,让我们每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得更远,使我们对于时间的掌控及利用更上一个台阶,那就是“虚拟”对于“现实”的实际意义。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九篇
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暮去朝来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其间,我独自徘徊在路上,缓缓而行……
时间淹没了世间所有的故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切似乎都在时间的办奏下慢慢消逝。消散了,罗马的古迹;湮没了,玛雅的文明;吞噬了,中国的长城文明,我不得不概叹时间的力量,也不得不承认时间的伟大。
然而,一切却在缓缓的消逝中崛起,屹立,不断飞跃。
侵吞了亡国君王李后主“春水东流”的愁绪,崛起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宋;咀嚼了敦煌千年的珍藏,引得古老民族的伤口流血不止,唤醒了沉睡的人民奋起斗争。继而,我仿佛看见一匹骏马奔驰在东方草原上,如风而过。
行走在路上,我们必须铭记,也不得不记住消逝的时光,无论美好抑或哀伤。
寂寞的'梧桐深院,好一个“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命薄做君王”的李煜,人们用未来记住你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为你纪念无言之夜,月儿如钩的景色。浪遏飞舟,响彻行云,在苏子瞻活跃的季节,人们也记住了黄州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浪不兴”。当然当秋雨跋水涉水,呼救中华文明,沉睡的雄狮终于清醒,伴随笔杆东出的豪气,驶向现代文明。
依稀间,我听到疾呼奋起的呐喊看到滴血的民族极力挣扎,自舐伤口,然后狂奔的身影……眼前,又是一度春暖花开。
你看到了吗?奥运圣火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古老民族敞开胸怀包罗形形色色,是崛起的象征,是文明的骄傲。
路上,抬头远望,一只飞鹰箭步缓冲,掠过天际,留下亘古回荡的长啸,回旋于心间,涤荡成奋进的音符,为前进中的旅人呐喊助威,为民族的强盛喝彩。
在路上走过,虽说消逝了些许,但一切终极时间化为记忆,存储心间。路上的故事,总在消逝中臻于完美。
我——依旧在路上,看江南水北云卷云舒。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十篇
着英雄的故事;当人们以为西城传说不再时,一卷出土的吐火罗火经卷又让今人领略了龟兹古国的风采。谁说消逝的将永远不再,暗线的文化传承却每每令人大呼意外。
人灵,就像一群在沙滩上戏耍的顽童欢快地跑着,留下一串串雀跃的脚印。有的浪上来了,抹掉了往昔的记忆,有时连浪也意料不到的:脚印沉入了地下,几千年,几万年化成了化石,偶然又被人发现,收入博物馆作永久的陈列。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说,古代好比人的童年,现代则是人的成长。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更年长。所以,我们也比我们的祖先更成熟,更睿智,更饱含一种无比兴奋于创造的激情。我们虽然年长,偶尔也不妨来一下“老夫聊发少年狂”,读毛诗,读楚辞,让“以为中的消逝”重新行走在大道上。我们珍惜这种“聊发之狂”,是因为我们崇敬祖先的智慧;可我们也决不“狂起来没完没了”,是因为我们信赖我们的智慧。我们该坚信的是因为过去的正在消逝,而创造的造福于未来。
中华民族饱经灾难,却硬生生地活到现在,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其中的缘由,该不单只有林琴南、严复们拼命保护国粹,也有鲁迅、李大钊们对新文化的.创造吧?况且何为“消逝”呢?新文化的鲁迅有《中国小说史略》传世,并在此沃土之中生开出新小说的美丽花朵,新文化的郭沫若用三千年前的屈原讲述着新的悲剧故事。我们以为消逝的,却在更高的层面上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这些行走者从来就不孤独。消逝,有时候只是形式上的消逝。
苏轼说:“若以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确在某些方面带走了些许古典的浪漫气质,却也不正在实现着中华民族童年的梦想吗?我们不乘骐骥了,却依旧可以驰聘;我们不骑白鹿了,却依旧可以访青山;我们的“茅屋”将不再轻易地为秋风所破,可我们依旧可以以“大庇天下”的豪情为志,此志不变,此心不移……
岳阳楼是侥幸保存下来的化石,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依然活在我心中,并不以岳阳楼为凭借。范仲淹也好,我也罢,古今同理,此情亦然。
写着写着,我仿佛看到在这行走的大道之上,远去的人们又转过身来,与我相视而笑……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十一篇
缠绵柔软的雨丝,摩娑湘畔的小路,青石板上光着脚丫奔跑的孩子;心都被淋湿,苦苦寻着梦的地址,沉默的三生石,刻着谁的名字;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阁楼上侧着身子听达达的马蹄声的女子;粘住
过客的思念的风,以及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的雨……
曾经的江南,曾经的印象。
然而,当我再一次睁开眼,却发现到处都矗立着的,是一座座直指天空的高楼大厦,金属的外壳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水一样柔情的江南已荡然无存,即使是在那事后伪造的老街区。
曾经吹干过多少泪水,吹走过多少疲惫的温柔风,也开始把北方的沙尘带到了曾经纯净的容不下一粒砂的'江南。
曾经洗去过多少颗心灵上的尘埃、冲刷过多少岁月的绵绵细雨,也开始变得酸溜溜的,重重地砸在这块曾经的沃土上。
从小在江南长大的我,多么怀念这逝去的江南。
是否人类非得在消逝中才能进步,而我又想问,这是否是一种进步?比起以前,我们确实吃穿不愁,可我宁愿回到过去,可以听着摇橹声醒来,枕着满天星睡去。在弥漫着花香和惆怅的湿润的空气中,呼吸着甜美的回忆,透过布满细密雨的眼镜玻璃在模糊中感受这纯净的世界。而现在却只能听着汽车、地铁来回穿行的声音,望着灰暗的天空中孤守着的那个月亮,看着雨后汽车上留下来的斑斑点点,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人心痛?难道这些已经习以为常?
而我,还是喜欢那个曾经的江南,那时的风风雨雨已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然而她已逝去,只剩我的怀念。
逝去的江南,留下的多少故事,在人们反复咀嚼中,淡淡,遗失了;
逝去的江南,留下的多少回忆,终也会被时间,无情地带走,甚至不再留下一点痕迹;
逝去的江南,养育的多少后人,是否还会忆起曾经的这片土地,再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会不会因为她已逝去,而流泪伤心!
江南已逝,谁也无法挽留,其实我很清楚这一点,只是无法忘记那个埋葬着我深沉的情感的逝去的江南。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十二篇
三句道童真
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论我们的年龄大小,不论我们的性别身份,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份或多或少的童心。这份童心或许充满甜美的回忆,或许带着欢乐中的一丝苦涩,但不管怎样,它都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最难以忘怀的时光。
有人说,小孩子的想法是简单直接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只有黑白之分,缺乏复杂的思考。他们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也不会思考自己的选择可能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然而随着成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这种简单直接的想法会逐渐被现实的复杂性所替代,童真也会随之逐渐消失。
也许你会感叹光阴荏苒,这把无形的利刃将我们天真无邪的童年打磨得渐渐消失,然而这也并非全无好处。随着岁月的.积累,我们懂得了冷静,学会了思考,明白了如何保护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会如何应对未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毕竟,父母会渐渐老去,时光也会不停流转。
过去,总以为自己不长大就不会失去,总以为不失去就可以守护那片心中的小天地。过去,把自己沉湎在回忆中,总以为这样就可以留住那份美好的感情。把自己遗忘在那个虚幻的国度,把自己捆绑在命运十字架下,只愿意一遍一遍咀嚼糜烂的记忆,却从不肯放眼将来。何时将思想搁浅在这个花季的年龄,将感情抛弃在这个迷茫的路口,一路上的欢声笑语,磕磕绊绊都化作了无忧无虑的袅袅青烟,氤氲着这个季节的迷惘。猛然发现,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多少次渴望成长又害怕长大,多少次在命运的路口徘徊不定,多少次在深夜听着忧伤的音乐把自己放荡在那个不羁的年华。很多次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一个人独自排遣自己苦闷的情绪,忘记是谁许下的那一世承诺,在江南烟雨中,倾听青石桥下流过的记忆。终于一滴眼泪疼碎了千年的等待——我要长大!
冰心说:童年是一段充满梦想和回忆的美好时光,它是我们心中永远闪耀的一颗星。让我们保持童心,保留那份纯真和快乐,让梦想在心中绽放,让微笑在唇边绽放。因为童真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让我们永远怀抱着童真,让快乐成为我们生活中永不缺失的宝藏。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童真,让天空布满梦想的色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和幸福。
无论何时何地,请留一份童真,给梦。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十三篇
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
是不同的,文品几乎可以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说,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无论如何,请记住,应该做一个“大写”的人。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十四篇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经典) 第十五篇
生活是有颜色的。“生无所息”是催人奋进的红,让人昂首阔步;“生有所息”是沁人心智的蓝,使人闲适安恬。
“有鸟之于南方之埠,不飞不鸣,是何鸟也?”“是鸟虽不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成公贾与荆庄王之间那无心的对话,道出了“生有所息”的真谛。“一鸣惊人”这一典故,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了人们,只有“有息”,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话语夹杂在历史的风中吹过耳畔。“生无所息”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信念。其实,“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只是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看法而已。
“生无所息”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凭借着巨大的毅力和勇气,才有了诸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般脍炙人口的历史佳句。凭着“生无所息”,有了左思闭门谢客十年始成的《三都赋》,有了太史公包羞忍辱而成的“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了仲尼厄于陈蔡仍“执干柴而舞”的历史佳话,也便有了中华民族无数文人的铮铮傲骨和不灭不朽的斗志。“生有所息”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潇洒。在南阳躬耕聊歌《梁父吟》的诸葛孔明将周身的光华玉韬珠藏,用时光等待着自己的“一鸣惊人”。于是,他成功了,有了那《隆中三策》之旷世骇俗,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凭着它,有了生有所息的陶潜,寄情山水的王维,豁达不羁的李白,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历史上的文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有所息”的理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的关系更能体现。
国逢乱世初定,便有了“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国逢盛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
中国正以东方巨龙的姿态立于世人面前,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伟大复兴。在当今,国人应当有“生无所息”的态度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国家应该有“生有所息”的政策,内建和谐社会,外创和谐世界。使中华民族快速实现腾飞。
历史在“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的选择中,氤氲出这样一条真谛: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智慧,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国家,才能实现民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