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艺考生、留学生的好帮手-学考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因学习而成长,因学习而成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儒、道、墨、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只要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就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法家同老子、庄子、墨子一致认为绚烂华丽是的外表装饰,因此追求华丽之美必然导致国运衰颓、民心离散。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答案和解析

1.A【解析】只要……绝对化。    

2.C【解析】美学思想偷换概念,原文中老子是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3.C【解析】“因此”强加因果。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试题相关推荐

26.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画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

26.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画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
26.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画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
2024年10月23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6分,其中15~18,每小题2分,19题每小题4分) 留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6分,其中15~18,每小题2分,19题每小题4分)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6分,其中15~18,每小题2分,19题每小题4分) 留侯...
2024年10月23日

25.按下面的要求进行作文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时刻,离别的方式、离别的心情也千差万别。关于 离别...

25.按下面的要求进行作文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时刻,离别的方式、离别的心情也千差万别。关于离别,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描绘,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它既意味着
25.按下面的要求进行作文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时刻,离别的方式、离别的心情也千差万别。关于 离别...
2024年10月23日

18.下面是元宵节的形象标志图,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18.下面是元宵节的形象标志图,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答案:标志用两个印着动感花纹的碗上下叠加,形象显现出一个有趣的陶瓷娃娃,碗中盛满元宵节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汤圆,喜庆可爱;字体采用方正毡笔黑简体,大气时尚,沉稳简练,寓意中国传统佳节代代相传。【解析】试题
18.下面是元宵节的形象标志图,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2024年10月23日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风,不停地吹;雪,不停地下。他在这寒冷的街头茕茕孑立了两个小...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风,不停地吹;雪,不停地下。他在这寒冷的街头茕茕孑立了两个小时后,还是朝着温暖的家的方向迈开了脚步。B.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将直接损害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安全,其恶果不容小觑。C.“‘镇水神兽’被挖引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风,不停地吹;雪,不停地下。他在这寒冷的街头茕茕孑立了两个小...
2024年10月23日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规则与习惯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只是当二者发...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规则与习惯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只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用一己习惯之力对抗公众的规则之墙,注定会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①这样才不会与众人背道而驰②只会把自己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规则与习惯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只是当二者发...
2024年10月23日

七、作文(50分)15.以“我多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15.略

七、作文(50分)15.以“我多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15.略
七、作文(50分)15.以“我多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15.略
2024年10月23日

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

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下片重抒情,抒发了诗人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B.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C.荀子,名况,战国末
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
2024年10月23日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内容

热门文章

精选推荐
外语

  • 资源下载
  • 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