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
2024-03-27 08:42:21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注]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 木岸: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 厌:心服
C.适足以累之也 累:劳累
D.赙以金帛,辞之 辞:拒绝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
B.小人,古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作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D.《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B.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了他的名字就想重用他,韩琦就向皇上举荐了苏轼。
C.苏轼在苏洵死后,为父亲向英宗 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③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④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和解析
10.C
11.C
12.B
13.B
14.①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②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③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④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那么一丝一毫我都不会拿取的。⑤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且慎重舍取的原因。⑥后世的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解析】
试题分析:
10.该题考核文言实词运用。C.累:拖累。(lěi①<动>堆叠;堆积;积累。《乐羊子妻》:“一丝而累,以至于过。”《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②<副>屡次;多次。《五蠹》:“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③<副>接连;连续。《屈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④<动>连累;拖累。《要做则做》:“世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lèi①<动>牵累;连累;拖累。《祭妹文》:“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②<名>累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léi<名>通“缧”,绳索;大绳子。《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又】<动>用绳索捆绑。《殽之战》:“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劳累”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该题中名词——“其城”“ 故城”“ 木岸”,是解题关键。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12.该题考核文学常识。B项,文中的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自己的谦称)。(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古语亦有多种涵义。但当下定义中普遍认定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现如今,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专指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施诈之类坏事的人,与“贵人”一词相背;在绘画、IT领域是指绘制出的人型)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 古代军制。该题干中, A.B项考核“人的称谓”, C.D项考核“文史典籍”。
13.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韩琦并未举荐,而是要朝廷先好好地培养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B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1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① “大器”、“为”;②“动摇”、“吾谁与守?”句式;③“盈”、“卒”;④“苟”、“而”;⑤“所以”、“学者”、“慎”;⑥“谬”、“名”、“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离家到各处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领。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不会答应我呢?”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常常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地说:“过去我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如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正当科举应试之文结构松散文辞奇特的不良之风已成主流,主考官欧阳修正想凭借这次的应试文来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字,所以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让他)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要朝廷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候再重用苏轼,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听说韩琦的话,(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赐予苏家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追封(苏洵)官爵。(英宗)于是追封(苏洵)为光禄寺丞。
(苏轼)调任到徐州主持工作。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竭尽力量。”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泥巴和积水,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城中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之墙。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岸,以便预防洪水的第二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