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
2024-03-05 08:46:25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选自《战国策·燕策》
1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祖,取道 既:已经
B.为变徵之声 为:成为
C.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接近,这里是“上”的意思
D.终已不顾 顾:回头,回头看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皆白衣冠以送之
C.又前而为歌曰 D.复为慷慨羽声
14.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由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集。《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B.《战国策》主要记载策士谋臣游说诸侯或进行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的故事,也有义士豪侠的勇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D.文段中的“顷之”,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意思是“过了些时间”。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还有“既而”“未几”“俄而”“少顷”“无何”等。
答案和解析
12.B
13.D
14.B
15.A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分析时,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B项,“为”是“发出”的意思。故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现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举例如下: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词类知识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D项,前三项活用的字分别为:迟、白衣冠、前。故选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词类活用的题,可根据词的基本词性,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中的“所以”表凭借,其他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故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分析时,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结合着选项的表述分析判断。A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故选A。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