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书海茫茫余秋雨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
2024-10-22 22:08:04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书海茫茫
余秋雨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湿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泄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装,或者说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总而言之,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看习惯就少看不听,即便习惯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也可以少看少听。一切自己作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4.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把书比喻为海洋,面对书海的态度是既要赞美它,又要敬畏它,因为现代社会的书海是澄碧湛蓝,云 蒸霞蔚,令人神往的,同时它又汹涌混沌,叫人惊心动魄。
B.对“读书有没有禁区”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文化人不应有禁区,但作者也认为对于正在求学的年轻人,还 是要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书目。
C.面对市场化,多远化的文化景观,作者主张不要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而是应该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
D. 作者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
5.作者认为:“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一份木讷和迟钝。”怎么理解这句话?(5分)
6.“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面对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本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和解析
4. D。【解析】
5. (1)放出眼光,敏锐选择,迅速掌握。(2)读书要少一些浮夸、卖弄、圆滑,读书要多一些执着、坚定、真诚。(答出一点2分,答出2点5分)
6. (1)对年轻人来说有选择的来读;(2)对中年人来说,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好的文章不读。(3)面对市场化多元化的文化景观不能抱怨不迭手足无措,要自己做主。(4)结合实际谈谈。(答出1点给1分,答出4点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