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艺考生、留学生的好帮手-学考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因学习而成长,因学习而成熟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开学测验
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一轮复习语文必修第一册
第一部分 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拥有3 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编自新浪网)
1. (3分)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做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品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2. (3分)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3 000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而且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3. (6分)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枝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 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
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
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
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
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
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
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
“是伯伯!”阿舒眼睛尖。
“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不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 ”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
“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
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 ”
“比赛 我跟谁比赛 ……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
“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 ”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和大片的庄稼。
“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
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 ”
“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
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
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
“……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拿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
“阿舒,你在干什么 ”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
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
“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
“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
“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
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
“她们在玩什么呀 ”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 ”
“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
“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
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
“开心吧 ”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
“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
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
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4. (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
B. 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
C. 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
D. 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5. (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B. 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
C. 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
D. 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6.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
7. (6分)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4分)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①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节选自《荀子·荣辱》)
[注]①注错:措置,安排处置。
8. (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好荣A恶辱B好C利恶害D是君子小人之所E同也F若其所以求之G之道则H异矣。
9. (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可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文中指前者。
B.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与成语“何足挂齿”中的“挂齿”的意思不同。
C. 疾,极力、尽力,与《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的意思相同。
D. 弥,更加、越发的意思,与成语“欲盖弥彰”“欲盖弥著”中的“弥”的意思相同。
10. (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针对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行的现状,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学习的态度和结果,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 韩愈认为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人,并不是传道解惑的老师;只请教断句这些小问题,而忽视大问题的人是不明智的。
C. 荀子认为小人的智慧用在说荒诞的话、欺诈或做出禽兽的行为上,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其结果也一定会遇到他所厌恶的。
D. 荀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资质、智慧差不多,但他们的做法并不相同,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
11. (10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
12. (5分)两则材料都说到了“君子”,韩愈和荀子对“君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第二部分 客观题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起到承上启下,使行文思路陡转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鹿在田野间悠然自得的样子,以此来起兴,表达了曹操对宾客来访、宴会欢饮之场面的期待。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仙人的衣着和坐骑,“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山上仙人的数量之多。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年华将逝却壮志未酬,感慨中又蕴含伤感,表达了一种自嘲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楼画栋花格窗。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
一条青石小街,依村蜿蜒曲折而过。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古香古色。周边关隘林立,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      ),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在清湖和浦城之间流动。挑夫们筚路蓝缕,靠着一副强壮有力的臂膀,风餐露宿,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挑夫们的肩上不仅挑去了物资,还从福建带来了“燕皮”,留下了“桂花糖”。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或许不只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
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
15. (3分)文段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蜿蜒曲折       B. 古香古色
C. 筚路蓝缕 D. 风餐露宿
16. (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
B. 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
C.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
D. 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铜锣糕”和“风炉仔炖豆腐”
17. (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一个山头、村寨到另一个山头、村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城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______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 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____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_____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彻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______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18. (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B. 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
C. 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
D. 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19. (3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
B. 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C. 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
D. 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
20. (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与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B.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C.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D.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往今来,行走在山水间,文人墨客总有许多遇见。遇见赤壁,苏轼淡泊清醒,超然物外;遇见泰山,姚鼐不畏艰险,勇于超越;遇见地坛,史铁生绝处逢生,凤凰涅槃。他们在各自的风景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安顿了身心,平和了岁月。
自然万物,风土人情。因为遇见,我们的生活更值得怀想;因为遇见,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纷呈。
请以“遇见______”为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2. 【答案】C
【解析】偷换概念,原文是“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
3. 【答案】①问题:a.技术上有差距。b.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c.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D.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②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a.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b.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c.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4. 【答案】B
【解析】B项理解错误。“奇妙”是既天真烂漫又自以为是,“重要”指这一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5. 【答案】B
【解析】B项,“变得迷茫”错误,后文有“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再结合阿舒捞菱藤积肥的行动,可知阿舒此刻是听得专注,思考得深入,被老支书的话震撼,想到生命的意义,由懵懂天真变得有责任和担当。
6. 【答案】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对话使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7. 【答案】(要点)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8.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取光荣、利益的途径就不同了。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结构对称,各自断开,即在BD处断开。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其后断开,即F处。
故在BDF三处断开。
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不与同列;谈到,提及。句意:君子们不屑一提。/哪里值得挂在嘴上。
C.“意思相同”错误。极力、尽力;劲疾、洪亮。句意:小人嘛,肆意妄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
D.正确。句意: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想要掩盖某个事情的真相,结果却使得这件事情反而更加明显地被人发现。/想要遮掩某件坏事或者错误的真相,结果却因为掩饰的行为而使得这件事情反而更加明显地被人发现。
故选C。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错误。由“小人也者……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必不遇其所恶焉”可知,选项的表述恰恰相反。
故选D。
11. 【答案】(1)(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2)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择”,选择;“于”,介词,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糊涂;
(2)“孰”,仔细;第一个“知”,通“智”,智慧;“能”,能力;“”,动
词,做。
12. 【答案】韩愈以“君子”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对其是批判的态度。
荀子以“君子”“小人”作对比,认为“君子”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持褒奖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知,韩愈在文章里用“君子”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君子不齿”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对其是批判的态度。
由“小人也者……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必不遇其所恶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可知,荀子对“君子”是持褒奖的态度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材料二:
资质、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样的。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取光荣、利益的途径就不同了。小人嘛,肆意妄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诈却还要别人亲近自己,禽兽一般的行为却还要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难以明智,做起事来难以稳妥,坚持的一套难以成立,结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而必然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至于君子嘛,对别人说真话,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对别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善良正直而处理事务合宜,也希望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容易明智,做起事来容易稳妥,坚持的主张容易成立,结果就一定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所以他们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通达时名声就会十分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小人无不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跟而羡慕地说:“这些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肯定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啊。”他们不知道君子的资质才能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将它措置得恰当,而小人将它措置错了。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打个比方来说,越国人习惯于越国,楚国人习惯于楚国,君子习惯于华夏。这并不是智慧、才能、资质、本性造成的,这是由于对其资质才能的措置以及习俗的节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奉行仁义道德,是常常能得到安全的办法,然而不代表就不会发生危险;污秽卑鄙、强取豪夺,是常常会遭受危险的根源,但是不一定就得不到安全。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径,而小人遵循那怪僻的途径。
13. 【答案】(1)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2)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3)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14. 【答案】(1)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2)霓为衣兮风为马 仙之人兮列如麻
(3)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解析】易错字:“呦”“苹”“霓”“华”。
15. 【答案】C
【解析】“筚路蓝缕”的意思是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用来形容挑夫挑担不恰当。
16. 【答案】B
【解析】后文“煮豆腐”在前,“风炉仔炖豆腐”与其相呼应,应放在前面,排除D项。“小吃”与后文“香气”联系紧密,不应放在前面,导致语意不连贯,排除C项。“古朴”承上,属于已有信息,适合作主语,“民俗风情”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信息,一般不作主语;且“民俗风情”与后文“小吃”联系紧密,排除A项。
17.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由两个“从……到……”的句式组成,既能起到强调挑夫们辛苦的作用又给人希望在前的感觉;改句强调意味不明显。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为两个句式相同的分句,音节整齐和谐,比较舒缓;改句为一个紧缩句,过于紧凑,不如原句与整段生动形象的文风和谐。(意思对即可)
18. 【答案】A
【解析】无边无际:形容广阔无边。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不着边际”含有贬义,用在这里感彩有误,应选“无边无际”。人迹罕至:很少有人去。指荒凉偏僻的地方。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荒无人烟”语意太重,用在这里不合适,应选“人迹罕至”。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指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 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颠扑不破”不能修饰“消息”,此处应选“亘古不变”。雪泥鸿爪: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痕迹,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痛定思痛”与语境不符,应选“雪泥鸿爪”。
19. 【答案】B
【解析】根据上一句“世事变化只是表象”,下一句相对格式应该是“……才是真实”,据此排除A、D两项; 根据整个句子的表达意图,排除C项。
20. 【答案】C
【解析】本句语病有两处,第一处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 “与”,在“那股将生命”前加介词“与”;第二处是用词不当,应将“发展”改为“展现”。
21.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文人墨客的遇见山水间作为开端,具体列举了苏轼遇见赤壁、姚鼐遇见泰山和史铁生遇见地坛这几个典型例子,指出遇见对我们的生活、身心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试题给出了一个半命题,要求针对该题目补充对象并进行写作。
不管在材料或题目中,“遇见”都是关键词,“遇见”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也就是说,“遇见”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巨大。“遇见”是动词,要确定好遇见的对象,才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材料补写的内容可以考虑:一处胜景、一本好书、一位良师、几个益友、一场有趣的电影、一个温暖的微笑……遇见的可以是人,可以是现代的人,也可以是古代的人、外国的人,遇见的可以是物,例如是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现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是遇见。而遇见可以是快乐的相遇,也可以是忧伤的相遇……通过碰到的那些人和事给予了你难以忘怀的东西。
此题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散文,可重点论述不同类型的遇见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结果、怎样的遇见才有意义,如可对比遇见行为不端的偶像明星或狐朋狗友后会使一个人怎样走向堕落,以及遇见道德高尚、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会使我们受到怎样的精神触动并端正了思想。若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通过记叙或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遇见”,尤其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遇见的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遇见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材料才符合“遇见”的内涵。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与某人、某物难忘的“相遇”过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比如写你与某位老师的“遇见”,具体通过老师如何关心你学习和成长的事件的叙述,表现出老师的热心、负责的高尚情怀,表达出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可以写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遇见确实值得回味;比如你写自己与某种物的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遇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写法上,学会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会突出文章的主旨,给读者带来亲切的感受。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突出相遇的经过、意义。
立意:
1.遇见美丽的风景。
2.遇见是美好的永恒。
3.遇见一本受益终身的书。

图片资源预览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资源下载相关推荐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学课题 《感受我们的呼吸》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理解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认识参与呼吸的主要器官,包括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并了解它们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 学会通过体验活动和模拟实验,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能够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2024年09月16日

专题01 数据与信息-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一轮复习(浙教版)

专题01 数据与信息【学习目标】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学生应能够描述数据和信息的区别,并了解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人类如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记录、存储和处理数据。这包括对石器刻画图案、结绳记事法、文字与数字的出现、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等关键历史节点的了解。掌握数据采集和数字化的基本
专题01 数据与信息-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一轮复习(浙教版)
2024年09月16日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2023一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试题六年级英语(分值:100颗☆书写:A/B/C/D时间:40分钟)题号三四五六七九十书写等级折得☆听力部分(30☆)P一、听录音,选择恰当的答语。(10☆)()1.A.He likes going hiking.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2024年09月16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同步练习(无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一、单选题1.计算,正确的结果是( )A.6 B. C.5 D.2.有理数的倒数是( )A. B. C.或 D.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B. C. D.4.下面乘积结果符号为正的是(  )A. B.C. D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同步练习(无答案)
2024年09月16日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教研联片六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教研联片六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4分)   ÷40=40:   ==   %=0.625。2.(1分)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是60°,另两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1:2,这个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教研联片六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2024年09月16日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含答案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二)含答案我会选,我会连。(22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休息的时候他总是吃葡萄干【gān gàn】,干【gān gàn】活时他总是很卖力。那个门前新开的店铺【pū pù】门前铺【pū pù】着大红地毯。爱好【hǎo hào】读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含答案
2024年09月16日

2024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综合测试卷(热传递)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空气是由 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 。物
2024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4年09月15日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学内容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部分。 掌握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制作出合格的玻片标本。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够用图画和文字准确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了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2024年09月15日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内容

热门文章

精选推荐
外语

  • 资源下载
  • 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