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
2024-05-01 08:28:38 学考宝 作者:佚名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0.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
11.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12.作者怎样概括王瑶教授的师训风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风格及其作用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0.①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②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③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
11.①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③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
12.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①“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沉潜”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然结果。③“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
【解析】
10.
试题分析:分析弟子把王瑶教授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的原因,首先要正确理解文中“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具体内容。依据文本介绍,可知就是“清峻、通脱”。这样结合文本介绍王瑶教师的“清峻”和“通脱”两方面。“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具体内容在第一段的介绍中。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介绍具体体现在文本中第二段“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的“无为而治”;第三段“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关键之处的点醒让人终生难忘;第四段“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告诉我们厚积薄发的道理,要拒绝诱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先概括王瑶教授的师训风格,由第六段内容可知,即“沉潜”二字。之后结合文本内容对“沉潜”的作用进行解读。“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王瑶教授的教导正是对“沉潜”的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沉潜”还可以理解为能沉下心来做学问。只有心静下来,才可以面对各种诱惑而不为心动,目标明确,深入钻研,从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